青山多妩媚 枝叶总关情
青山多妩媚 枝叶总关情
——访我校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代惠萍教授科研团队
近日,我校生工学院代惠萍教授主持完成的“强化植物修复重金属的重要措施及快速检测机理研究”获2022年度陕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一片冰心在后土
“终南阴林秀”“碧嶂插遥天”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无不在赞叹着秦岭地带天然优越的生态环境,秦巴山区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涵养地。但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迟缓,域内矿产开发企业增多、环境保护措施滞后等,导致水源涵养地水体、土壤保护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代惠萍教授,现为陕西理工大学生物修复与硒资源开发研究所负责人、陕西省省委组织部“特支计划”区域发展人才、汉中市三一一人才工程等。代教授从事重金属土壤修复已有14年之久,她之所以选择这一专业领域进行研究,主要是因为一次外出游玩的经历。在读博期间的一次外出游玩中,她无意中来到了一处矿地冶炼厂,“当时大气沉降非常严重,四周的土地几乎寸草不生,当时就让我非常震撼”。看着秦岭的山水污染的现状,她感到十分痛心,作为一名生态科技工作者,保护秦岭生态责无旁贷,修复工作刻不容缓!而当时化学修复和物理修复针对该情况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效果甚微,还可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代教授秉承着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初心,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重金属土壤修复这条路,而这一走就是14年!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代老师的话,可以说代老师是一个能量密度特别高的人,她总能将生活与工作调配好,情绪低落时能自我调节,第二天又能充满能量地认真搞科研。”化学学院王芹副教授这样说道。而代教授身上的这种“高能量密度”也给团队注入了庞大的能量,不断带动着团队老师们攻坚克难。
咬定青山不放松
陕西高校科学技术奖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办,为进一步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而设置的一项奖项,此次参选的高校数量多,竞争大,而我校生工学院代惠萍教授带领的团队之所以能在高手如云的赛场上脱颖而出并斩获一等奖,主要归功于团队成员们数十年如一日对秦岭土壤修复问题“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和团队成员之间的通力协作。
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其实早在2012年就开始了,课题组成员由我校特聘教授、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魏树和研究员,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王芹副教授和张晟瑞教授参与共同完成。研究初期,老师们就一起商量制定了阶段性目标和发展计划,然后根据团队成员的特长进行分工,在推进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定期交流工作进展情况,共同研讨所遇到的问题。
“镉”是最具生态毒性的非必需元素之一,对所有生物过程都有严重的不利影响。而代惠萍教授团队的研究方向正是重金属土壤修复。他们在利用植物修复土壤时发现,在镉污染的土壤中种植富集植物,但植物修复到一定程度上就会达到饱和状态,不会再吸收,那么如何进一步去提高植物修复效率呢?
面对这一“卡脖子”的难题,团队成员们没有气馁,而是试图从不同的专业范畴寻求技术突破点,魏树和教授想了一个办法——“我们能否研发出一种绿色的活化剂来提高植物吸收”?这一来,老师们瞬间得到了灵感,立即展开对活化剂的研究,有选择地利用几种超富集植物和高富集植物,如蒲公英、龙葵、狼把草、球果蔊菜、三叶鬼针草等分别研发出绿色活化剂,最终遴选发现狼把草茎修复能力更强。此项技术成果一经发表,就得到了国内国际的重大反响,在土壤修复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的研究突破,不仅荣获国家发明专利,还大大推动了课题的进展。
当然,我们看到在技术突破的背后也离不开团队老师们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与不辞辛劳的实地考察。研究团队依托主持的4项科技专项与多位国际专家开展学术研讨、合作交流,双方就重金属污染治理及绿色活化剂的研发问题,发表多篇TOP期刊SCI论文,为污染防治植物修复研究方向的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由于秦巴地区气候不尽相同,团队老师们还需要定期前往秦岭深处检测水质土壤的状况,趟激流、过草地、攀险峰等困难都不胜其数,但老师们却习以为常。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在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过程中,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代惠萍教授的团队就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攻克,一类植物一类植物地去比对,一场实验一场实验地去摸索,最终取得了技术的突破。
而今迈步从头越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也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一环。学校不仅为生工学院提供基础研究实验室,还专门设立了有关秦巴山区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研究室;资金方面,学校为研究团队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不仅如此,团队依托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省级生物学学科、省部共建“秦巴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陕南秦巴山区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及陕西省千人“土壤污染植物修复研究”等省级平台,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试验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充分保障。
生工学院党委书记张永贵欣慰地说:“此次获奖,为我校一流学科建设、博士点建设、人才建设、团队建设和现工作单位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更为今后生工学科建设成全国一流学科提供了重要指标和参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成果切实解决了秦巴山区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问题,既能解决传统方式修复所带来的二次污染,又能便捷且廉价地测定重金属在植物中积累的量。当然,此次获奖只是探索过程中一个胜利的节点,课题研究仍需继续推进,仍旧任重而道远!
14年的光阴,见证着秦巴山区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地从寸草不生到生机勃勃,也见证着代教授团队十几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这是一场与青山绿水的相约,更彰显着我校生态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未来,代教授的团队还将继续奔跑在保护自然生态的赛道上,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学子们在她们的引导下走上生态科研的道路,开辟出无比壮阔的未来!
(学生记者 刘浩 程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