踔厉同心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二)

简短说明
文章以“我们这十年”为主题,邀请校内师生代表畅谈十年的成长与收获,师生参与度高,引起了良好反响。


坚守初心  不负韶华

公路学院副教授   罗晓瑜

自2013年入校任教以来,马上就到第十个年头了。时间过得如此之快,初入长大时的场景仿如昨日。

通过新教工培训,我感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十分重大,教不好,就耽误了学生的成长。我暗下决心,要站好三尺讲台,上好每一门课。我从助教做起,潜心钻研上课技法、语言声调、教姿教态,从经验丰富的教师那里学到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2018年,我获得陕西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019年,我指导的本科生队伍获茅以升小桥杯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世界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2020年,我主持的“斜拉桥设计建造与受力性能虚拟仿真实验”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021年,我主讲的“交通强国”入选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这十年,也可以说是我与长安大学一起长大的十年。我所在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成为全国首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特设专业,长安大学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这一切,都将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更好的学习平台。

大约前年,我刚入职时带的学生刘恒亨给我发来了中马友谊大桥的照片,那是一座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建成的海外中国桥,我有幸主持了这座桥的美学设计。他告诉我,他正和当时与我对接的总工住在同一个项目部,作为中方代表开展马来西亚的项目建设。看着对话框里大桥的照片和自己学生的茁壮成长,我觉得这十年的付出,值了。

期待下一个十年!

我与长大的故事还在继续

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讲师 周经美

自2008年就读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到2017年博士毕业留校至今,我与长安大学相伴已经有14年,这也是我在智能交通领域进行学习和探索研究的14年。还记得初入学时,渭水河畔风光秀丽,我们每日穿梭于修远、明远之间,聆听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在长大开启了新的篇章。2012年,我成为一名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的研究生,渐渐推开学术研究的大门。在这里,学校引导学生成长、鼓励科研创新的各项政策,拥有远见卓识、严谨创新精神的老师,条件完善、设备先进的科研平台,点燃了我的科研梦想。2017年毕业后,我留在了长大,将教书育人作为我的终身事业。

回顾这14年,我见证了交通馆、建筑馆、鸿远教学楼等一座座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未来交通学院、运输工程学院、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等新学院的组建,学校的重大教学科研平台不断建成,一批批优秀校友助力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重大工程建设;见证了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袭之下,全校师生的日夜坚守、忘我奉献;更见证了一代又一代长大人牢记兴业报国的使命担当。

作为一名长大人,我将秉承“弘毅明德、笃学创新”的校训,以学校历史上的大先生们为榜样,潜心教书育人,在智能交通与无人驾驶领域不断探索,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祝愿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筑牢地学根基   讲述地球故事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  郭俊锋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科研兴教、质量强校的精神引领下,学校依据地学专业特色,合理布局,推动地学学科持续发展。十年来,学校地学学科引育高端人才,获批重大项目,建成创新平台,孵化研究成果,资源勘查工程和地质学专业双双入选全国一流专业。十年来,学校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转变学生培养模式,筑牢地学根基,使得地学学科快速发展。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中,我校以团体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荣获团体特等奖。作为一名教师,我为十年间学校的飞速发展而感到无比自豪!

学校的快速发展为个人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遇。十年来,我不断提升教学能力,结合地学专业特点,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十年来,我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先后主持国家基金面上项目2项,参与重大项目1项;发现并命名了岩家河生物群,建立了峡东地区寒武系幸运阶/第二阶划分标准。十年来,我始终牢记科普宣传工作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积极参加地学科普工作,让地球故事走进千家万户。

今后我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为学校地学学科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心怀国之大者  担当育人使命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何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突飞猛进,科技硬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高水平科技创新的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培养。过去十年里,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着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汇聚一流教学资源,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平台,立足“一带一路”倡议、交通强国建设等国家重大需求,我开展了交通铺面材料领域的探索与创新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省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4项以及各类纵横向项目共3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30件,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同时积极探索科研反哺教学与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通过“大国重器”典型工程案例教学,将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先后建设了陕西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1项和研究生在线开放课程1门,并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面向未来,我将与全体长大人一起踔厉奋发、笃定前行,奋力谱写长安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充分发挥我校智力优势   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土地工程学院教授  员学锋

自脱贫攻坚战略提出以来,我们先后组织长大师生千余人,深入贫困地区开展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贫困县退出评估、乡村振兴基础条件调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乡村振兴路径分析等工作,先后开展了青海、甘肃、四川、河南和陕西5省、30余县、400余行政村、3万余户的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调查任务,精心总结好的模式,综合研判存在问题,提交国家和省级相关报告20余份,统筹提出多项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师生员工不畏严寒酷暑,在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见证了脱贫攻坚政策带给贫困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深深体会到学校的温暖。学校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工作和生活上的帮助。在外调研时,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会努力克服,积极展示长大人求真务实、团结奋进的精神面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将再接再厉,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激情和汗水兑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承诺。

我与思政教育发展的十年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李婷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长安大学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认真落实各项任务指标,思政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十年里,我见证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从成立到壮大。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院2018年获批陕西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年荣获“三全育人”示范院系,2022年荣获陕西省师德建设示范团队。十年里,我也见证了长安大学思政课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长足发展。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讲好思政课教师是关键。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本人也伴随着长大思政教育的发展而快速成长。由我担任课程负责人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荣获首批陕西省线下一流本科课程,我个人先后荣获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陕西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教学标兵”、长安大学“本科教学最满意教师”等称号。我和团队成员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带头讲好“关键课程”“核心课程”,还全面参与学校“三全育人”铸魂工程,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思政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全力助力学校构建大思政的育人格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政育人之路,道阻且长,行将致远。新的征程已经开启,长大思政人还将继续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把思政课上好办好,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枝一叶总关情:在长大教新闻学的这十年

人文学院副教授  苏蕾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达对中华民族“筑梦人”的殷殷期望。“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三个问题。我在长大教授新闻学的这十年,正是在此引领下不断开拓的十年。

新闻学教育要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共同使命承担责任。我在马克思主义工程教材的引领下,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特征,带领学生制作了《那艘红船满载星火》的数据新闻,发表了《期待新时代斯诺,展示更真实中国》的评论文章。长安大学新闻学子集体参加了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等主办的“好评中国”活动。通过这些教育活动,同学们深刻领悟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在人文学院的支持下,我所教授的《新闻评论》课程获得线上一流课程建设资助,课程的上线解决了疫情期间教学的难题。我组织新闻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比赛,连续三届获得大赛组织奖。新闻班发表评论作品的人数达到95%,有的作品登上人民日报甚至登上百度热搜前三名,也有学生因此被红网录取。我本人也获得省级教学创新大赛奖励,获评长安大学师德标兵,并在人民出版社出版《新闻评论与公共性理论建构研究》。一枝一叶总关情,我立志通过一门课程,精进教学,钻研“怎样培养人”,把每一堂课上好,为长安大学的满园“春色”贡献力量。

我的青春与长大同行

理学院教授  包雄雄

完成博士学习并顺利毕业后,我迈入了长安大学的校门,成为了青年教师中的一员。还记得入职那一年,我怀着对教学的敬畏登上讲台,为大一新生讲授《高等数学》的情景。现如今,我已经承担了数学专业基础课程《数学分析》《泛函分析》的教学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理学院高度重视青年教师课程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我也积极参与课程创新活动,在2022年举办的第二届陕西省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创新示范交流活动中获得特等奖。

十年里,学校的发展为我和团队成员创造了不断进步的机遇与条件。学校成立了基础数学研究中心,搭建了科研平台,我也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得甘肃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陕西省数学学会年轻教师优秀论文奖一等奖,并成功入选省内青年学术骨干。2022年,我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这为我后续的科研提供了更多支持与保障。

我的不断成长和进步,都得益于学校和学院的鼎力支持,得益于校内外同行的指导和帮助。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我将更加努力地做好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坚守体育初心   勇担育人使命

体育部副教授   乔晓月

我有幸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年来到长安大学任教,至今整整十年。十年里,“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竞技体育成绩振奋人心,《全民健身条例》落实落地,学校体育改革稳步推进。体育作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日益彰显独特价值。

十年里,学校全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全速加快学科交叉融合,为行业重点高校的特色发展谱写了新的华章。十年里,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健美操队员为学校争得世界冠军荣誉,体育专业硕士学位点成功获批,体育专业师资职称、学缘、学历、年龄结构更趋合理。

十年里,我从一名懵懂的青年教师做起,尝试细化学情分析、引入时尚课程体系,更新教学理念、打磨教学文件,逐步承担课程建设项目和教研教改课题。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是对我最大的勉励,“最满意教师”更加激发了我对责任的期许。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作为主要负责人参与制作的《长大体育带您居家锻炼》系列课程被教育部官微推荐,获得广泛赞誉。

十年里,我作为体育技术顾问,对全校25个单位进行了110余次现场教学示范,服务教职员工超2000人次;作为省体育局专家,参与拍摄《全民科学健身100招》,共建“秦健身”融媒体。

十年后,我越发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坚守体育初心、勇担育人使命,才能与学校共发展、与学科齐进步、与师生同呼吸!

我与长安大学的故事

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   LalhlupuiiSailo(璞玉)

2014年,我经在长安大学工作的美国教师Frida介绍,来到长安大学,成为了一名外教。从那时起,我与长安大学的故事开始了。

加入长安大学后,我开始与印度的大学和机构建立联系。在我的努力下,2016年,长安大学与德里印度理工学院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时任印度总统普拉纳布·慕克吉出席并见证了这一时刻。2017年,长安大学主办了“第四届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来自德里印度理工学院和瓦兰加尔国家理工学院的代表们参加了论坛。会议期间,瓦兰加尔国家理工学院与长安大学签署了谅解备忘录。由此,长安大学进一步深化了与印度高校的联系。

因为这些倡议和活动,我被授予“2017年陕西省杰出外籍教师”,2019年9月,作为长安大学的代表之一,我参加了科技部在北京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我感到十分骄傲和自豪,也衷心地感谢长安大学给予我的机会和荣誉。

在长安大学工作的时间里,我切身感受到了许多的变化和发展。我看到长安大学通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成立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加国际化的教育,这令我十分激动。更让我感到自豪和幸运的是,我自己也能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担任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大一学生英语语言外教。我坚信,未来长安大学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