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军倾注激情 为民抚平伤痛

简短说明
本文记录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朱平教授和她的科研攻关团队。

“作为一名军医,投身临床免疫学事业的这30余年,是我从事的最重要、最有成就感、最有幸福感的一件事情。”身着一袭空天蓝军装的朱平教授自豪地说。

 

1995年“播种”,25载“攻关”,万余名患者受益,首次阐明免疫炎性细胞异常活化、分化、识别和调节性细胞死亡参与发病的新机制;首先建立MRI 诊断评价炎性髋关节炎标准;首先开展炎性关节炎内外科综合诊治新模式,成功拓展了临床转化和行业专业的应用。

在这一个个首次成绩的背后,是什么样的一支团队,能在被业界称为“不死的癌症”早期诊断治疗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就,又是怎样一种精神在催生这支团队的创新潜力,激励他们朝着目标奋勇前行。

这就是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朱平教授领衔的科研攻关团队。《炎性关节炎发病新机理及综合诊治新技术新理念》课题日前荣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项成果对提高类风湿关节炎(RA)和脊柱关节炎(SpA)为代表的炎性关节炎临床早期诊治和治愈率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记者见到朱教授时,她正在办公室伏案查资料。看到我们,她热情地迎上来,拉着我的手打招呼。对于获奖的感受,她微笑着说:“闪光荣誉的背后,凝聚着团队每一名成员的智慧汗水和不懈努力。这既是对我工作的激励,也是对团队付出的肯定。”

艰苦创业志弥坚

199312月,时任传染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的朱平正值事业的黄金期,但是根据医院发展需要,她被调任临床免疫科任主任一职,投身科室建设的开拓之旅,一干就是大半辈子。当时的科室可以称得上是“三无”,无教学、无科研、免疫学专科临床工作也是少之甚少。仅有的9名工作人员主要是研制猪脾转移因子和胸腺肽等生化制剂。一个年门诊量不足2000人次的专科门诊,条件简陋人才缺乏,怎么发展?这是朱平日思夜想的重大课题。

1994年,医院选派已走上科室领导岗位的朱平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Bantin研究所进修学习。朱平教授语重心长地说:“在国外学习的时候,除了如饥似渴地学习,心里头只惦念着祖国、学校和科室的兄弟姐妹们。”

19958月,刚刚学成归国的朱平直面困难、主动作为,结合学科兼有制剂的实验室优势、临床和单抗导向/免疫调节治疗等研究基础,大胆的将研究重点锁定了方兴未艾的风湿免疫专业。

炎性关节炎发病率和致残率很高,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这种病发病后,如果不控制病情,在十余年间会造成严重的运动残疾。尽管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靶向生物治疗对此类疾病的预后有很大改善,但却不能治愈疾病和逆转组织损伤,多数患者常常深陷于停药后复发的极度痛苦之中。

那一刻,一个念头涌上朱平等人的心头:探索炎性细胞/分子机制,提高早期诊治和治愈率。朱平为了这个终极目标,她把自己绷成一支随时待发的箭,向着一个个未知的靶点冲锋。

在每一个科研攻关的日日夜夜,朱平带领着团队披荆斩棘、艰苦攻关,先后开展了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免疫病发病机制和诊疗新方法研究以及临床诊疗工作。为了给病理机制和诊断提供依据,在建立制作炎性关节炎一系列动物模型中,他们必须采用正常人的软骨,但是拿到这种材料非常不容易,只有在骨科创伤手术后才有可能获得。取软骨的那段时间,项目组的研究生几乎吃住在科里,没睡过一个完整觉,没吃过一顿热乎饭,轮班守在手术室外等侯。经常是半夜取到标本后又连夜加工制备。现已建立了多种的类风湿关节炎、脊柱关节炎等炎性关节炎疾病动物模型。

为了摸清发病机理,朱平对陕西及相邻的甘肃地区的调查研究就搞了56次。她带着科研团队走村串户,深入重症患者家中,了解家族病史,密切观察病人反应、监测数据。在一个有着几十人发病的家族病史患者家中,反复调查和随访几代人疾病的发展,终于收集了大量第一手宝贵资料和临床经验,获得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专题,填补了医院此前无风湿免疫专科的空白,给万余名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勠力创新攀高峰

“瞄准世界医学前沿、勠力创新是朱平的作风。”在炎性关节炎项目课题研究中,她紧跟时代发展步伐,2011年联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解放军301医院等单位,从零开始建立超声诊断、鉴别诊断,在国内较先开展B超关节诊断。同时,为攻克这一难题,朱平锲而不舍领衔集中攻关,带领团队与专业科室密切合作开展影像学诊断,在国际首先开展综合利用超声、MRI、放射以及同位素影像联合诊断并评估炎性关节炎,极大地提高了炎性关节炎及其病灶的早期和活动炎症病灶的诊断率,填补了肌肉骨骼超声和SPECT应用于风湿病诊断的空白。

朱平秉持临床救治和基础研究双轮驱动的建设思路,结合国际关节镜精尖技术,借鉴欧美经验,从德国引进相关技术设备,组织骨干赴国内知名骨科关节镜中心学习,建立了国内最早、现病例最多的关节镜诊治炎性关节炎中心,培训学员2000余人,开展关节炎内外科综合诊治,开创了我军该专业领域发展的新天地。

在通往科研创新的道路上,朱平是一位永不止步的跋涉者。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是国际医学界研究的难题,国外经过几十年的实验于1984年确立了较为成熟的分类标准。90年代初,基于符合84分类标准诊断的类风湿关节炎已到病症的中晚期,会给患者带来残毁性关节病变和心、肺等重要脏器并发症。朱平带领团队克服核心设备缺乏、人才队伍匮乏,几乎没有国内外资料可供参考等困难,引进医院第一台当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BD 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率先在临床研究中开展免疫活性细胞定量和功能分析技术。它作为当代最先进的免疫细胞定量分析技术之一,在全国多家医院应用以来,检测时间缩短了95%,为患者降低检查费用70%。它为患者诊断、治疗、预后评估、不良反应监测等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疑难风湿免疫病和进行生物靶向治疗等患者的免疫细胞水平监控提供了重要保障。

春风化雨润桃李

身为军队医务工作者,用“拼命三郎”来形容朱平当之无愧,因为她目标明确:“要想把学到的知识更好地服务患者,首先要建立自己的学科。让国内外认可我们的学科,并将此作为典范来推动其他医学相关领域学科的发展。”

作为学科带头人,朱平勇于开拓科学新方法,突破外科手术禁区,长期从事风湿病/免疫性疾病的机制及诊治新途径、新技术的研究。时至今日,已经在风湿免疫病方面形成了本学科的专业特色,并在疑难、重症风湿免疫病患者的救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

经过20余年努力探索,朱平带领科室从只有3名主治医师默默无闻的小研究室发展到综合实力跻身全国风湿病学科排名前8的国内著名学科;从不知名的冷门科室成长为全军风湿免疫专科研究所、中国风湿界先进学科之一。科室建设发展的每一步都熔铸着她的心血。

在硕果累累的探索之路上,朱平坚持把教书育人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为军内外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中青年骨干人才。一位研究生因动物模型实验进展不顺利而心灰意冷,朱平用美国西部淘金的故事开导他:“科学研究也像淘金一样,有时再坚持一下,多次尝试就有可能获得重要的发现。科研,别想一次抱个金娃娃。”她的殷殷教诲让那位研究生终生不忘,激励他扎实前行,成为学科骨干。

如今,她的学生大部分已走上学科带头人的行列,很多学生已在风湿免疫学科研和医疗领域获得了骄人成绩。

心存大善,行有大爱。朱平教授秉持着为人医者、为民心忧的大爱与责任,时刻牢记性命相托的誓言,履行着一名军医的重要职责。她对事业的赤胆忠心,感召和激励着科室年轻一代铁心向党,忠于使命,在风湿病/临床免疫学领域研究之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