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密织爱国情 丹心铺就报国路——写在姚穆院士执教70年之际

92岁的老人精神矍铄,用温暖又亲切的话语寄语2022届毕业生:“我希望在你们人生的画卷上,让奋斗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他提到,“若论一颗拳拳爱国心和一股不停进取和不辍学习的劲头,我们不相上下。”这位满怀爱国心和昂扬斗志的老人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工程大学名誉校长姚穆教授。2022年,他在校执教已然70年了,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位耄耋老人的纺织人生,深刻理解他的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

教书育人坚守初心

从教70年来,姚穆为纺织教育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从小他就励志“要成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要长中国人民的志气”。工作之后,他深刻理解教育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倾心培育纺织科技人才,70年如一日为推动我国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重大贡献。

姚穆自1952年从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西安工程大学前身)毕业留校工作至今。上世纪50年代,百废待兴、师资极缺,姚穆一个人承担了“棉纺织厂设计”等6门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他们就自己编写,油印发给学生。他先后为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讲授过25门课程,先后主编、参编及翻译出版著作18本,主编的《纺织材料学》成为纺织院校的经典教材,指导培养硕士博士50余名,众多弟子和学生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人物和骨干,为业界所推崇。他的弟子、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徐卫林教授说:“姚老师带我真正进入了纺织的世界,是他让我开始热爱这个行业,而且愿意为之奋斗终身。我现在很多做事的方式、为人处事的方式,包括做科研的风格和韧性,很多都是来源于姚老师精神的启发。我特别希望姚老师的这种精神能够在更多的人身上看到。”

姚穆从心底热爱学生,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对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常常慷慨解囊;书架上的书刊被学生借用从不计较;为给学生创造学习条件,自掏腰包为学生购书;不分门第,倾其所有,诲人不倦。姚穆把学科前沿知识和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中,以渊博的知识、新广的信息、充实的内容、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激活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自觉学习、钻研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姚穆的专注态度和投入程度令学生和同事们深为感动。他学术严谨,每一个方程推导都要反复核对,每一个数据测定都要再三验证,每一个项目验证笔记字迹都是工工整整。他知识渊博,教学内容丰富,学生们说他“涉猎广泛,获取信息兼储并蓄几乎达到‘疯狂’的程度”,他在同事中有一个绰号叫“书架”,大家因此还尊称他为“纺织百科全书”。

他勤奋忘我,惜时如金,投身纺织科教事业的每一天都是高效工作日。他没有年节和寒暑假,经常工作至深夜,许多讲稿、教材、论文都是加班加点完成的。他常常不顾旅途劳顿,走下车、船、飞机就直奔工作场所或课堂。飞机延误,即使凌晨才飞回西安,他也会一大早跑到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

姚穆要求学生学位论文一要有学术水平,二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对学生的论文,从思想到方案、从理论到实验,他都要亲自过问,反复核校。他逐字逐句、逐个标点、逐个段落、极为细致地修改学生论文。“此处空半格”的批语,让学生铭记一生。论文定稿后,要求有几个月的沉淀,再重新修改投出。

他精通纺织产业链的全过程,在他的课堂上、报告中,所表述的概念极为精准,无论涉及哪个学科领域,无论提及时间还是数据,大到国家战略布局,小到具体技术细节,他都记得极其清楚,讲述表达令人钦佩。授课时,他旁征博引,记忆力惊人,在课堂上经常能指出某个人的某个观点在某本书的第几页,令学生惊叹不已。一位听了姚穆教授作的《纳米技术与纺织》学术报告的学生这样描述他:“身着灰色夹克,脚穿布鞋,讲到兴头上,手脚比划,表情丰富,让人深受感染,真是知识也醉人啊!”

科技报国勇担使命

姚穆所进行的科学探索,始终围绕着人民的需求、时代发展的需要来进行。科技活雷锋——这是纺织教育界、纺织科技界业内人士对他的尊称。他每年都挤出大量时间从事纺织科学普及和科研实践服务。常有天南海北的信函带着各种问题向他请教,无论是厂长、工程师,还是教师、学生、工人,大小问题他都一一认真回复。90年代初,仅在深圳、广州、西安三地主持组织了三期研讨讲习班,有100多位厂长和总工参加。他还深入各地工厂、学校、部队举办讲座,听讲人数达3万余人。他经常利用行业协会的各种学术报告机会,把技术和知识奉献给社会。

他非常注重科技实践,服务社会和企业。据不完全统计,他到过的数千家企业,都得到过他的技术指导。他常年坚持深入企业车间现场解决技术难题,经常带领大家下厂深入生产实际,了解实际问题。姚穆为山东如意集团和陕西长岭纺电公司的转型升级和技术革新所付出的辛劳和智慧,让企业负责人至今都十分感佩。他不知疲倦往返两地,从方案论证、样机研制、设计定型,全程参与,为企业解决诸多技术问题。

作为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姚穆2009年向陕西省有关部门提出了“重视产业用纺织品研发,迎接国际增长形势,转变单纯初加工结构模式,提升我省纺织产业水平”的建议。2015年,陕西省产业用纺织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西安工程大学成立。目前,西安工程大学已成为国家西部唯一一所培养纺织服装全产业链人才的高校,在国家纺织服装转型升级时期抢抓机遇,积极主动为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姚穆作为我国纺织材料领域学术带头人,着力开拓人体着装舒适性研究新领域,为特种功能服装研制奠定理论基础。1960年到1962年,当时全国每人每年不到半米布票,纺织面料极度紧缺,纺织行业面临着“量”和“质”的双重压力,人体着装舒适性研究在我国完全是空白,姚穆所在的研究小组就是在这样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启动了对服装穿着舒适性及其评价的研究。姚穆和他的助手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终于研制成功了织物透水测量仪器,并进行了大量的科学验证,揭示出织物中热湿系统交互作用的规律。在研究中国人人体皮肤各部位感觉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时,姚穆曾做了人体皮肤切片10万多张,仔细分析人体各部位皮肤结构的区别以及压力、湿度、刺痛、摩擦等感觉神经元的种类和复合作用,初步理清了物理作用、生理作用和心理反应之间的关系。为了取得活的皮肤感觉数据,姚穆毅然提出在自己身上做电生理实验。

1996年,姚穆受聘担任总后军需部军需科技开发部特邀顾问,负责研究设计新一代军服系列面料。他的研制小组24小时轮流值守,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先后动员了40多家工厂企业,从面料的研发到服装的完成,把所有的技术变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发明了新型长丝织物——“军港纶”并加工出了分别适合于四季穿着的军服,保证了军需任务高质量如期完工。香港回归那天,我国驻港部队穿着挺括舒适的军服,展现了中国军人的威武英姿。

2001年,解放军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作出了《关于开展向姚穆同志学习的决定》,其中就有这样的评价:“他知识渊博,洞悉国内外纺织材料科研生产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准确引证文献资料,回答专业技术咨询;他技术精湛,在纺织品设计、生产操作和管理方面经验丰富,常常亲自上机操作,解决生产技术上的难题;他敬业爱岗,顽强拼搏,不顾年近七旬,经常加班到深夜,有时工作到凌晨,稍事休息后又继续入车间指导工作;他淡泊名利,衣食朴素,力主节约,每次出差都住最普通的旅馆;他有很高的声望和社会地位,却从不炫耀自己,态度谦和,平易近人,经常像普通工作人员那样干工作,做试验;他言传身教,提携后人,工作中能毫无保留地把知识、经验传授给青年,使他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姚穆教授的言行,集中体现了我国老一代科学技术专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他所孜孜以求的是尽快提高我国化纤材料科研生产技术水平和实现产业化,为实现我军军需装备现代化和振兴我国纺织工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样一种执着追求学术严谨、完全忘我的姚穆精神激励着几代教育人、纺织人为国家的事业艰苦奋斗。经过不懈努力,学校现已取得了长足进步,2020年“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实现了姚老的期盼和一代代西纺人的梦想。让我们接过姚老递给我们的接力棒,追赶超越,接续奋斗,为推动中国从纺织大国变成纺织强国、为培养一代代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