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五至“飞”声海外


李喜飞(左二)和他的学生


11月15日,全球专业信息与分析服务的领导者科睿唯安(ClarivateAnalytics,原汤森路透)发布了2022年度“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喜飞教授再次上榜,这也是继他2018年入榜之后连续第五次喜登该榜。

李喜飞现任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先进电化学能源研究院执行院长、现代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IAOEES)副主席、中国内燃机学会燃料电池发动机分会副主任委员、ElectrochemicalEnergyReviews(《电化学能源评论》)执行主编,主要从事微/纳米功能材料界面的设计、优化及二次电池的应用研究。

“做有用的科研”,是李喜飞多年坚持的理念,他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着眼于攻克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领域“卡脖子”难题;他将一篇篇科研论文转化成一个个实际应用的产品,“小技术”成就“大用”,让科研走出实验室,成为“有用”的成果;他孜孜不倦,精心教导一名名“有用”的学生,为学生点亮一盏盏“科研之灯”。

海外游子的强国志

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2年9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149万辆。在刚刚结束的“双11”购物节,根据天猫提供的数据,新能源汽车品牌直播订单在本次双11中占汽车总订单的比例达50%以上。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的背后既有汽车工业的飞速追赶、国家双碳战略的布局谋篇,更离不开新能源汽车的能源发动机——电池行业快速发展提供的强大后盾。李喜飞就是一位与“电池”打交道的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化学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他一直从事二次电池材料的研究。之所以选择从事二次电池研究,一方面出于兴趣,更重要的是青年科学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加速,深圳比亚迪、天津力神等企业逐步进入锂电池产业,我国的锂电池产业开始了快速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卡脖子”问题。

“五年多美国和加拿大的求学经历,虽然收获颇多,但我自己感觉就像一片落叶,让我日益思念祖国,我想要‘归根’,让我的电池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上,体积更小、重量更轻、能量更足。”李喜飞告诉记者。

结束国外五年多求学生涯后,李喜飞毅然回到了祖国,来到了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进行新能源电池研究起步很早,早在十年前就已经对锂硫电池、三元锂离子电池进行了研究。李喜飞来到西理工后,积极推动建立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系,并担任专业负责人,和团队一起进一步开展系统研究,发展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例如高镍三元材料、富锂锰基材料、硅负极材料等,开发下一代新型电池体系关键电极材料包括锂硫电池、锂金属电池等以及进行相关应用型基础研究。

致力于为国家输送高质量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方面专业技术人才,为国家电池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李喜飞努力奔跑,撸起袖子加油干。

高被引科学家的成绩单

连续五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成绩来之不易。

“做科研容不得半点虚假,想要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就要有超出常人的毅力,就要付出更多的心血。”李喜飞说,“多少次,当研究遭遇瓶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我茶不思饭不想,对着单调枯燥的数据,一遍遍地推理演绎……”

夜色下那间亮灯的办公室,记录了李喜飞无数次的失望和希望。

2021年6月30日,科睿唯安官方正式发布SCIE期刊2020年影响因子,由李喜飞担任执行主编的顶尖期刊ElectrochemicalEnergyReviews(《电化学能源评论》,简称EER)迎来首个SCIE影响因子,28.905,创国产期刊新高。

据GoogleScholar数据显示,李喜飞教授累计发文350篇,被引用了19489次,H因子73。引用次数呈上升趋势,2022年引用达到峰值3411次。

目前李喜飞教授担任国际期刊ElectrochemicalEnergyReviews(Springer-Nature旗下)执行主编,该期刊影响因子32.804,在材料科学、电化学、化学工程等学科排名均为第一(基于Citescore数据),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该期刊对接世界能源的永久话题和前沿研究领域,是全球首本专注于电化学能源领域的综述期刊,为我国成为世界期刊强国做出贡献。

提及连续五年获得科睿维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李喜飞说:“任何事业想取得成功,都不能单打独斗。‘高被引’不是我一个人的付出,而是有赖于科研团队的力量。‘高被引科学家’殊荣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是西理工的荣誉。科学研究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会以此为新的起点,百尺竿头乘胜而上,为国家新能源领域再多做一点事。”

“行之实者”的报国梦

心怀“国之大者”,争做“行之实者”。李喜飞的科研成果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和我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这个就是高密度电池,如果用这个去露营,一块小电池就可以提供露营时一家做饭用电,以及一晚上的高亮度照明,而且电池非常轻便。”“以前电池都是铅酸的,现在把我们的成果应用在这上面,体积小而且电量高。”提起电池,李喜飞侃侃而谈、如数家珍。

李喜飞认为,科学研究论文很重要,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以应用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更为重要。他的先进电化学能源研究院正是基于此,由西安理工大学和西安瑟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紧密开展校企合作联合成立的科研院所。

目前,研究院两大发展核心是应用型基础研究以及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团队瞄准低成本、高性能、长寿命的新能源电池体系,高效整合公司的平台资源进行研究,团队的部分成果已成功转化,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价值。

“成果能够得到应用,最大感受就是特别兴奋。”面向长循环寿命和高容量产业化电极材料需求,李喜飞团队与西安瑟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改性正极材料已达到公斤级,进入中试阶段。除了西安瑟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他们与川恒集团建立了“易纳能-西理工新能源材料联合工程中心”,与陕西彩虹新材料有限公司共同攻克秦创原科技创新专项……充一次电能用多久?新能源汽车是否安全?价格能否被接受?这正是大家对新能源汽车关注的“焦点”和“痛点”,也是新能源汽车能否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关键所在。

方向盯着需求出,研究围着难点转。谈及科研,李喜飞心有丘壑。他告诉记者,团队现在正围绕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着重要解决能量密度、安全性和成本三个问题。

李喜飞团队的研究包括如何改进和创新新能源电池材料,包括锂/钠/钾/锌离子电池,锂硫电池,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等。以团队目前研究的课题之一钠离子电池为例,钠离子电池完美避开了原材料被国外卡脖子难题,同时材料相对比较低廉,极其适合大规模储能,契合国家发展需要,助力双碳目标的达成。

教育工作者的最大心愿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教学工作中,李喜飞承担着本科课程《专业英语》《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前沿技术讲座》和研究生课程《纳米材料导论》《PrinciplesofElectrochemistry》《ElectrochemistryMethodsandApplication》等,李喜飞把教学当做第一任务,投身其中并乐在其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且学以致用,李喜飞着重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善于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私人订制”指导方案。

“要坚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常常对学生说:“要相信在科研的沃土上,灌以辛勤的汗水,终会收获成功的果实,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收获成功的喜悦,更是精神世界的充实、人生价值的升华。”

“老师是我的第一身份,我有义务也有责任要把学生指导好。看到自己的学生很努力很优秀,我想‘躺平’都不给我机会,我最大的愿望是我的学生能够超过我,把我‘拍在沙滩上’,然后和我一起为新能源电池领域发挥更大的力量、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介绍起自己学生时李喜飞充满了自豪。

目前,李喜飞已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9名、硕士研究生45名。现在课题组有青年教师9名,博士研究生10余名,硕士生40余名。有的博士毕业生进入济南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浙江大学等任教/工作,硕士毕业生进入比亚迪、宁德时代、中国兵器213所等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系第一届毕业生中,有多人考入英国利兹大学、中科院宁波所、北京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

“李老师课堂上师生互动性强,同学们参与度高,一堂课不过五十分钟,我们收获的却是满满的。”2022级硕士研究生黄星说,“老师生怕我们听不懂,总是一遍遍问‘你们这里听懂了吗?’不厌其烦的话语燃起了我们对知识的热情与渴望。”学生的肯定和赞誉是对李喜飞最大的褒奖。

东风育桃李,润物沁无声。如果科研和教学有重量,那么李喜飞教授的教研征程,从起笔到如今,都沉甸甸、满盈盈。第五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这是李喜飞教授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的最大支点,李喜飞将以此为新的起点重新出发,可以期待,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