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土寻根处 鼓乐望长安

厚土寻根处 鼓乐望长安

本报记者 周健  学生记者 刘北辰

笙笛悦耳,鼓声奋人,我校六艺楼音乐学院530教室里,西安鼓乐的念词《天发芽》缓缓流淌。学生们或击鼓、或拨弦、或吹笙、或吟唱,赵慧芳老师在一旁细心点拨,原本生涩平淡的旋律有了质感和张力,古代的音韵在乐声中徐徐展开。

“西安鼓乐,是一种流传于西安城乡地区的古老民间乐种,内容丰富,结构复杂,从其乐谱、曲式、结构来看,具有唐、宋音乐的痕迹,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陕西省唯一一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侃侃而谈间,赵慧芳感怀自己作为“异乡人”,竟在西安鼓乐中寻到了音乐的“根”。

昂首正襟,丹田运气,赵慧芳生于音乐世家,自幼就与唢呐、管子(筚篥)相伴。十年如一日练气息、磨技法,浸古曲、习古乐,吹出的音色,和瘦瘦的小女孩共同成长起来。

在中国音乐学院就读期间,一场陕西民间乐社的音乐会“击中”了赵慧芳,那是她和西安鼓乐的“初见”。“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高雅格调,又有民间音乐土生土长的激情呐喊”,坐在台下的赵慧芳,被笛、笙、管和锣、鼓、镲的相融相生深深震撼,找到了自己所学的乐器如何融入广阔民乐天地的一扇窗。

“从南二环的住所到周至县集贤东村,单程近两小时,排练紧张时,我每周都去,每次都是一整天。”2013年,赵慧芳从北京来到陕西,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集贤东村鼓乐社社长顾景昭老先生邀请,参与东村鼓乐社排练活动。在这里,和她一起排练的,多是留守乡村的妇女和孩童,他们常常犁完地放了学之后匆匆赶来。两年之后,赵慧芳来到陕西师大,也将西安鼓乐这颗民间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进校园。

“文化的传承应该是多维度的,不仅需要民间的传承,也需要学校、社会、政府的多方传承力量……”区别于农村乐社成员和非遗传承人,身为高校教师的赵慧芳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把西安鼓乐引入高校教学,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年轻人中间开花结果。

在《西安鼓乐演奏与实践》课堂上,黑板上写着三行曲谱——西安鼓乐独有的俗字谱、中国传统的工尺谱以及当下的简谱,学生置身于坐鼓、战鼓、乐鼓、豆鼓、高把鼓、双云锣等“十八般乐器”中间。“西安鼓乐有坐乐与行乐,曲式结构延续了唐代大曲的恢宏大气,演奏乐谱也是其独有的俗字谱,乐器是按民间乐社乐器尺寸专门定制的。”赵慧芳把科班学生原有的音乐素养和汲取自民间传统音乐的“根”与“魂”创新融合,带领学生一点点进入、感受、重现古曲的高扬低沉、平和深厚、热烈幽雅。

20216月,我校音乐学院西安鼓乐团成功入选中国文旅部全国民族乐器展演,成为我校首个、陕西省唯一一个入选的乐团。参演人员均为我校在校本科生,有的学生已经在团里经过了长达4年的沉淀。

展演筹备中,乐团师生们基于现代的听觉审美,在坚守鼓乐传统的同时兼顾创新性,“我们重新分配乐器声部,扩大乐曲张力,强化了音乐的层次感和表现力,邀请作曲系张智军老师进行作品指导;还充分挖掘西安鼓乐独特的‘行乐+坐乐’演奏特点,邀请惠颖老师指导学生舞台形体,设计行乐的舞台走步。”排练细之又细,服装精益求精,效果不好反复细抠,时间不够一再加排,炎热的正午,寂静的六艺楼里,只有鼓乐团排练室流淌出日臻完善的音色。

教学相长,长善救失,赵慧芳把民间乐手请进课堂,和学生们走遍了城隍庙、大吉昌、东仓、何家营、集贤东村、集贤西村等活跃的民间乐社,走上了校内专场音乐会、兰州大学110周年校庆、文旅部展演等越来越广阔的舞台。“大家凭借对传统音乐纯粹的热爱聚在一起,这种发自内心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是我们传承西安鼓乐的最大动力。”赵慧芳和学生们时常对彼此满怀感恩。

“西安鼓乐是西安的文化名片,深刻体现着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气息”,2019年,在西安鼓乐入选世界非遗十周年纪念活动现场,不善言辞的2019级音乐表演专业本科生段兆轩有感而发,“民间乐手敲下鼓槌、吹响管子的瞬间,声起,情落,这种肃穆和庄严会感染在场的每一个人。前辈们的感召‘无言’而‘有力’,会激励我自觉琴练,教会我沉下心来。”

“传统乐器是极具灵魂的。”原本学习钢琴的2020级音乐学公费师范生沈杨轩鹤,在接触西安鼓乐两年后,深刻体会到音乐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未来从教,我会尝试在学校组建乐团,把西安鼓乐的知识和经验融入到我们宁夏的地方乐种中,让传统文化的美在创新融合中碰撞出更奇妙的火花。


学生正在练习豆鼓


乐团师生排练


西安鼓乐专场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