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地焕新彩,秦声正青春
秦地焕新彩,秦声正青春
学生记者 杨华 姚芊芊
编者按:“八百里秦川雄风浩荡,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黄土大地上孕育的秦腔,粗犷嘹亮,婉转悠扬,声声豪放中又藏着无限柔情。唱、念、做、打铿锵健壮,施以粉黛扮靓登场。在近日举办的“我心中的思政课”第五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中,我校朱尉、成越洋老师指导的的微电影《秦声正青春》以新时代青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秦腔为主题,从全国推送的315部微电影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且将新火试旧茶,赋予传统文化青春活力的接力棒交到青年人手中,他们把热爱作为种子,播撒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去影响更多人守住古老文化的根脉。
黄晕灯光洒满整个戏院,大幕一开,身着长袍、俊扮妆容的演员们登上戏台。驰骋斗打,转身起跃间仿佛跨越历史长河,纵观千军万马。此次微电影主演2019级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王志文亮相舞台,过足了一把“秦腔瘾”。戏里,他所扮演的方北从一名热爱嘻哈的潮酷青年,转变为钟情秦腔的传统文化传播者;戏外,由于参演微电影,他与秦腔结缘,真切喜欢上秦腔的传统风韵,“秦腔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段唱词、一套行装、一种表演形式,更凝结着古人的智慧,是昔日社会的真实写照,是民族精神的生动注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滚烫的、闪光的元素。”
当古老的国粹面临多元文化的挑战,它如何走进青年人的视野,汲取源源不断的养分,迸发鲜活的生命力?“还记得我们拍摄的最后一个镜头,思政课上老师教外国留学生唱演秦腔片段《三滴血·结拜》,学生们在台上有模有样,津津有味。我想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秦声正青春》指导老师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成越洋说。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本科生熊芯怡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看CCTV 11戏曲频道,在老一辈人身旁耳濡目染的她“迷”上了秦腔。2021年春季学期,熊芯怡选修了学校开设的《皮影与大秦之腔》课程。“我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授课老师联系了专业戏曲演员走进课堂,苍劲老腔一声吼,那是久久不能忘怀的冲入耳中的震撼,令我热血沸腾,血脉贲张。”
一曲秦腔,沉淀着一代代人的共情与记忆,饱含着师大人文化基因里的独特浪漫。开展戏曲鉴赏选修课、演绎秦腔传统剧目、举办秦腔系列讲座……丰富多彩的课程与活动,为师大人打开了亲近秦腔艺术的大门,让师大人有机会紧握住传统文化的“接力棒”,令其展露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