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生长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分一秒都值得珍惜。只有管理好时间,才能让有限的生命绽放出无限的光辉。


                                                                                                                                             ——题记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相比于温室里被精心养护的花朵,田芳明觉得自己更像是一支随处可见的莠草,普普通通,毫不起眼,野蛮生长,绝对自由。


求学路,艰且长


  几乎很少有人知道,未发芽的莠草种子可以在深层土壤里存活至少十年。就像很少有人知道小时候的田芳明是什么样子。
 田芳明出生在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小乡村,在他半岁的时候爸妈就已经外出打工了,小小的他就在奶奶的怀里一点点长大。爷爷奶奶总对他说,“要读书,要有出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正是在这样的呵护教育下,一颗种子在慢慢积蓄着养分,等待着萌发。
  但是,这颗埋藏在深层的种子还未遇到合适的温度和水源,就遭遇了重击:突然有一天,希望看到他长大有出息的爷爷,教育他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爷爷,永远地离他而去了。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里只有他和奶奶的日子过的很是辛苦。奶奶年纪大了干不了重活,他又还太小。每次想去帮忙的时候,奶奶总说:“学习去,写作业去,奶奶能干的。”于是,他上课时竭力聆听吸收老师讲授的知识,赶在放学前就把作业完成,然后回去帮奶奶打米、收麦子,干许多奶奶干起来很吃力的活。在地里忙完休息的时候,田芳明最喜欢坐到田埂上,听奶奶讲故事……
  努力就会有回报,后来他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简阳中学尖子班,那是四川省简阳市最好中学里最好的班。他觉得莠草和温室里养的花朵的差距好像更明显了,有的同学才高一就已经学完了高中所有数学知识,还有人在高二就已经获得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一等奖,去中科院的少年班学习了。
  田芳明回忆说:“那段日子,我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没有任何课余活动,哪怕我用一年的时间刷完十年内我所能见到的所有高考真题,感觉还是没有用,高考成绩600分的我与人均分数652的班级显得格格不入。”努力没用吗?他曾一度没有方向。
  但在奶奶的故事里,他逐渐开始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路途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巨星,也许是火炬,也可能是小莠草……


勤为径,苦作舟


  奔月者不惧黑夜,寻芳者不畏荆棘。从大一刚进入西科,田芳明便下定决心一切从零出发,绝不虚度
光阴。
  他觉得人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积极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于是,他大一就开始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来充实自己,认识各式各样优秀的人。学生社团联合会宣传部、校青年志愿者中队、校学生会办公室、院学生会、西科跑团,这些校级组织中都留下过他的身影。这一年里,他还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摄影、练习书法、参加马拉松,学习PS、PR等各种软件。
  在工作和活动之外,田芳明的课程学习并没有落下,大一时便因为专业第一而登上了学校“榜样力量”的荣誉墙。大二以后,他退出了大部分社团,开始辅修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双学位,同时面试导员助理,当选班长、学生会主席等,在各种角色转换之间游刃有余。
  身边同学都称他为时间“管理大师”,可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只是把别人用来娱乐的时间全部用在充实
自己。
  所有的一鸣惊人,其实都是厚积薄发。大学三年里,田芳明仅回家2次,大一暑假参加数学建模培训,大二寒假参加数学建模美赛培训,大三主动申请参加导师实验室项目。
  在大家看不见的地方,他每天比室友早起1小时记忆单词;早上8点开始上课,他会提前10到15分钟到达教室,记忆当天所需要完成的基础知识点;晚自习,他会对当天所学的课程进行一个思维导图的归纳;晚上9点半到11点回到宿舍,他处理完自己的学生工作后,会学习一些简单的技能;在临睡前,会进行这一天的复盘,反思、总结自己这一天的不足,另外为第二天做好一些计划准备。他几乎每天将近1点才休息。
  艾默生曾说:“人的一生就是进行尝试,尝试的越多,生活就越美好。”有一段时间他也迷茫过,真的是尝试越多越好吗,有这么多职位对他个体来说真的有意义吗?
  后来他回忆道:“刚刚当选学生会主席时,我面临着很多棘手的问题,学习时间和工作相冲突、不知如何处理和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对和社会上的企业打交道也是一头雾水,突如其来的巨大工作量压得我喘不过来气。那段时间,院团委书记梁博老师经常关心我学习和工作上出现的困难。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次彻夜的聊天,他给我讲什么是团队,什么是团队意识;怎么培养自己的决策力,影响力;怎样做一个使团队充满活力的领导者……”在和梁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他逐渐驾轻就熟。家人教给他一个人可以很有力量,老师教会他团队的力量远要比一个人强大。
  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田芳明努力把生活过的充盈,像是打仗一样,一闭眼第二天就要面对新的战役……
  莠草的苗高峰期需要大量的水,就如这样的生活他坚持了无数个日复一日。


磨心智,渐成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土木工程”来说,更是如此。竞赛就是大学生实践的一把钥匙。
  当目标不明确时,他会去向老师以及学长学姐取经,但更多的还是自己思考。在三教对面有一个文化墙,墙面上是在各个领域各个专业获奖的学长学姐。那是他的秘密基地。他说:“当别人感慨他们得奖多,优秀的时候,我更多的是关注他们的奖项,他们是凭什么获奖项的,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就这样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每个人的奖项,核心竞争力整理归纳出来,根据他的实际情况,找出了最适合他自己的竞赛方向。
  田芳明越来越觉得,创造美好的代价是努力、失望以及毅力,首先是疼痛,然后才是欢乐……2020年冬天,他参加了本专业第一个A类竞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与之前所参加的所有比赛都不同,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对实操性、动手能力要求极高;无论是模型的制作还是结构应力的计算都十分复杂,而他们进行实验的教学楼每晚9:30就关门了,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模型的优化制作,在寒冷刺骨的冬夜,他们甚至住在了实验楼。
  可是就在那次比赛开始前14小时,一名队友突然检查出阑尾炎,被迫退赛。
  所有人都慌了。作为队长,他必须沉着冷静,就这样他一边安慰队友,一边规整分配退赛队友的任务,继续准备比赛。大赛规定是16个小时内完成,在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土木强校队伍前,他们就像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机器,从早上8点开始持续到晚上12点……
  其实,类似的事情田芳明已经遇到好几次了,大一数学建模队友退赛,大二数学项目又有队友退赛,还有一次本来已经拿到了省级特等奖的名额,已经准备去参加全国总决赛时,因为一些原因奖项被取消。刚开始他也有不解,也有怨气,觉得自己的运气为什么这么差,慢慢的他也变得平淡:“后来我看了不少名人传记,也有不少鸡汤,像董卿所说的未曾在长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语人生。当时的苦痛,现在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本就是成长的一部分。”
  在暗处执着生长,终有一日馥郁传香。当经历的多了,他逐渐明白当自己不能被打倒时,什么也不能打败他。
  莠草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风吹雨打后,仍然野蛮生长……


传精神,复前行


  很多人不知道莠草在花果期,一株可结数千至上万粒的种子,它的茎叶都有药用价值。它的生长就像是中国青年的精神百折不挠,生生不息。
  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外,田芳明还经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比如到敬老院和儿童福利院去做义工,当看到老人和孩子开心的笑脸时,他觉得这就是最大、最好的放松。在大学四年里,遇到过很多困难和挫折时,总有身边的朋友、同学和老师给予他最及时、最真挚的关怀。他也想把这种温暖带给别人。他说:“我觉得我们每个人只要去做那么一点点,可能都会让对方感觉到温暖,为他们添一点光亮。”
  2020年初一场新冠疫情席卷全国,而他当时所在的四川省成都市疫情情况严重。身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在第一时间便投入到社区的志愿工作中。
  他被分到了宣传小组,工作的主要内容一是做好微信公众号宣传工作;二是爱心接力,通过线上交流让身边更多的人参与活动,达到普及疫情知识的目的。文稿宣传工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只是查找相关防疫知识,并撰写文稿。相对较为困难的是爱心接力了当时有一部分人是不重视的,号召和动员工作很难推进,他的工作便是让大家都知道疫情的严重性,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于是,他一个人一个人地添加好友,一对一地宣传讲解。在那7天里面,他一共联系了134位好友,推出了34篇微信文案。
  习近平总书记说:“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
  游目八荒,海清河晏。我们生于盛世,长于盛世,未来的盛世更由我们谱写。在日记里,他写道:“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作为一名党员,我将时刻铭记着自己的使命。从现在乃至未来,将一直以‘城头铁鼓声犹震’的斗志,在考验中践行初心使命;以‘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自觉,在实干中磨砺本领才干;以‘一身转战三千里’的豪情,弘扬‘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胡杨精神,在奉献中绽放青春之花。”
  就这样,莠草慢慢结出了种子。我们相信,田芳明的精彩还在继续……


(吕逸晨:人外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田芳明:建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