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艳琴:以真心待人,以挚情爱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传承孝老爱亲美德
孝敬婆婆,做婆婆的贴心人
走进学校的家属区,只要提起邹艳琴,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说:“邹艳琴可真是个好媳妇儿、孝敬公婆、关爱家人、有良心、有爱心”。她二十年如一日得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照顾婆婆,用持久的温情和细致的耐心守护着温馨的家园。
邹艳琴的婆婆生于1934年,今年已经88岁高龄了。与丈夫结婚以来,邹艳琴侍奉婆婆如同亲生母亲,婆婆对她同样视如己出。在婆婆心中,儿媳就是自己的贴心人,无论大事小情,婆婆都愿意向邹艳琴商量和倾诉。25年的朝夕相处,关系融洽,其乐融融。每逢周末,邹艳琴和丈夫都会带婆婆出去游玩,探亲访友,逛街聚餐,诸如此类。直到现在,当偶然清晰地记起与儿媳和儿子一起度过的时光,婆婆都会说:“那时候最开心、最快乐。”
悉心照顾,做婆婆的守护者
2013年,年事已高的婆婆出现了阿尔茨海默病症状,这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令患者表现出记忆力衰退、生活逐渐不能自理等等表现,尤其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婆婆的脾气也常常变得不可理喻。面对无法掌控的疾病,面对生活突如其来的改变,邹艳琴没有泄气,反而抽出了更多时间陪伴婆婆——更加无微不至地照顾、心平气和地安慰、不厌其烦地聊天,想尽一切办法让老人心情舒畅,内心不寂寞。邹艳琴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也有儿女也有老去的那一天。面对疾病,如果没有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那就让爱与责任成为一剂良药,能慰藉家人,能坚强自己,就足够了,家和万事兴!”
2017年8月,刚订好机票的邹艳琴,准备参加大学同学在新疆举办的30周年聚会。然而,临行前两天,婆婆突然感到背部疼痛,邹艳琴二话不说立刻带老人去医院检查。经过各种检查,医生确诊婆婆得了胆囊炎,需要住院治疗。没有犹豫,邹艳琴当即退掉机票,收拾好行李到医院陪床照顾,直到老人病愈出院。2018年正月初三,邹艳琴刚做好午饭,突然发现婆婆独自出门了。心急如焚的邹艳琴,挨个找遍了婆婆可能会去的附近的地方,整整两个小时后才在附近超市的门口找到了老人。经历了这次“走失事件”后,邹艳琴就更加操心和谨慎了,只要自己去上课,就一定托请邻居和小区保安帮忙关照,婆婆出小区大门。有时,因为授课时间有所延长,急急火火赶回家做中午饭的邹艳琴偶尔也会落埋怨,而她总是边做饭,边说些家长里短的事情帮婆婆转移情绪,尽一切可能站在婆婆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且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021年元旦刚刚过去,婆婆半夜起床时不慎摔了一跤,导致脑部积液,手术后不会说话也不能行动,邹艳琴和丈夫、小叔子和弟媳轮流排班在病床前照顾。终于放寒假了,邹艳琴也把每天的假期都留给了婆婆,守在了医院。正是在这样无微不至、尽心尽力的照顾下,婆婆的病情逐渐有了好转。看到身体好起来的婆婆,邹艳琴却想起来远在山西太原的双亲,丈夫工作繁忙,婆婆身边离不开人,这样的情况令她已经好几年没能回老家探望父母了,内心着实感到不忍和愧疚。得知女儿矛盾的心情和实际处境,邹艳琴的父母总是安慰她说:“你能这样耐心细致地照顾公婆,我们既心疼又骄傲,你给后辈立下了一个好模样!你要安心工作,照顾好自己和家庭就是对这个社会作出的最大贡献呀!你的妹妹把我们照顾得很好很妥帖,你放心。”
奉献教育,做传统美德的传承者
自1987年9月至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邹艳琴一直以顽强的毅力坚守在交通职业教育工作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四有”好老师的职责与担当。从教35年来,邹艳琴先后获评陕西省交通系统巾帼建功标兵、陕西省职业院校教学名师以及民盟陕西省委员会盟务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她经常告诫女儿,孝顺父母不仅是为人子女应尽的责任,也是教育后代的重要方式,只有亲力亲为,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在父母和婆婆眼里,邹艳琴是一个孝顺的女儿;在丈夫眼里,她是一个贤惠的妻子;在女儿眼里,她是一个善良且智慧的母亲。无论寒冬酷暑,无论多苦多累,邹艳琴总是乐观地说:“婆婆陪伴着我和女儿长大,我陪着婆婆慢慢变老,这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正是这样朴实无华的话语和日久天长的付出,对新时代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做出了最为真切、最为美丽的诠释。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虽然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没有振聋发聩的表白,没有豪言壮语的抒发,邹艳琴只是默默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几十年如一日,把“孝”字深深刻在自己心里,用实际行动谱写着“孝”的朴实无华。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像她那样,坚守对父母对家人的责任和义务,学会感恩,懂得奉献,以真心待人,以挚情爱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传承孝老爱亲的美德,让孝老爱亲的明灯,照亮更多的家庭,温暖更多人心。
配图文字:邹艳琴,1964年9月1日出生,中国民盟盟员,现为学校公路与铁道工程学院教师。多年来,她以孝道为先、以爱亲为责,将孝心、爱心一点一滴地倾注到家中老人身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作出了贡献,让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