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学策略
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学策略
沈立平
(信阳农林学院 党委宣传部,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和媒介手段吸引着当代大学生群体。新媒介环境下,高校教育空间范围扩大,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知识结构都呈现新的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表现为大学生媒介素养,在网络空间范围内,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不容忽视,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形成理性思考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结合《大学生媒介素养》课程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及手段,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生媒介素养;教学策略
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是基于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维和行为表现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媒介素养表现为在媒介空间范围内的意见表达、信息传播共享的行为。当前大学生群体为00后群体,其思维方式较为活跃,且个性化较为突出,并且是伴随着新媒体环境成长,因而对于新的媒体环境适应能力较强,且参与主动性极强,在媒介环境下的表现欲较为强烈,表现方式也较为多样,所以对于高校教育而言挑战性较强。大学生媒介素养不仅仅在于能力培养,更在于思维引导,帮助大学生作出理性的判断。在当下的舆论环境里,大学生所言所思能够体现新时代年轻人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不良信息进行自觉抵制,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舆论武器捍卫主流价值观的阵地,为净化网络空间环境做出积极努力。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00后一代的大学生群体正在接受着来自媒介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在媒介环境下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媒介素养的形成和培养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设置能够丰富高校学科教育体系,结合时代发展的环境,更好的发挥育人功能,让大学生掌握应对媒介环境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能力,进而实现在媒介环境下的个人发展。不仅如此,媒介素养的课程教学能够增进教育互动,增进教师、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信任,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支撑。在媒介环境下,人际沟通更加隐蔽,具有不可控性,平台背后所面对的交流对象、信息也并非都是真实可信,通过教学引导能够让学生形成理性思考和判断,减少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和偏激行为的可能性,并且增强自我保护,应对各类来自于媒介环境下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学引导下,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工作的开展将会更有保障,且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也将会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与提升需要结合时代发展需要,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尤其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空间教育环境,让学生能够更好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并且要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可见,大学生媒介素养课程的设置是对高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更是具有时代性和科学性的课程教学内容。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与思政教学相融合的现实意义
网络空间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行为表现极易受到影响,尤其是随着大学生对于媒介接触程度在不断加深,甚至影响到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流和学习生活。因而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媒介素养》实现有效融合十分必要。具体来说,思政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媒介素养》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价值判断,帮助学生适应媒介环境下的挑战。媒介环境下信息复杂多样,且信息传播速度较快,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认知共识。如果这种认知共识是积极、正确的,能够对大学生产生良性引导,并且帮助大学生作出积极的行为选择。但是反之,如果大学生沉迷于负面的媒介环境下,进入到不良信息的传播圈,将会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即行为表现产生错误的影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行为出现偏激、甚至出现危害社会的行为。例如容貌焦虑、炫富攀比、散播偏激言论等。通过思政教育的融合,能够让大学生形成理性的媒介素养,在遇到问题时,不盲目跟从,形成冷静思考,进而发挥积极作用,对于网络谣言及乱象进行自觉抵制,并且予以积极反击,成为净化网络空间的守护者。
第二,思政教育的融合能够推动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具象化呈现,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即在面对大众媒介信息时候所作出的行为选择、评价、思辨以及创造性的能力表现。大学生媒介素养不仅仅作用于价值观念,更体现在对现实行为的影响。思政教育有丰富的教育案例,对于价值观念的培养有丰富的思维逻辑。通过教学融合能够让学生思考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乃至对国家发展的思考,将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与民族自豪感紧密融合起来。如今年河南、山西多地发生暴雨,00后大学生创建的“救命文档”为救灾工作提供极大助力,帮助了无数受灾群众,并且在这群志愿者的影响下,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了网络空间下的救援工作中。正是青年人对于时代的责任感和对于人民的使命感,推动了爱心救援的开展,媒介素养和行为实践融为一体,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高度融合。这些具象化的教育案例,让媒介素养的价值充分展现,也极易在同龄人中产生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所以以思政教育丰富大学生媒介素养,课程教学就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是教学融合的重要支撑。
第三,思政教育的融入能够丰富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知识架构,让课程教学更加生动。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培养,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媒介素养的优势,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增强信息的互动交流和共享,提升学习效率。媒介环境最大特点在于信息传播快、覆盖面广、信息内容繁多。但是也存在信息繁杂的特点,充斥着低质量的信息内容。媒介环境下,丰富的知识内容,便捷的知识共享渠道,让大学生成为直接受益者。而思政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形成辨识能力,形成最为广泛和正确的价值理念,进而寻求志同道合的伙伴,营造共享互助的交流氛围,拓展知识学习的范围,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最大程度助力。如在媒介空间下,大学生会更好的理解榜样模范的意义,向优秀的人学习,如云自习室、学习交流群、慕课平台等,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学习平台实现知识共享和交流,很多学生也自觉成为分享者,传播学习内容和学习体会,展现最好的学习状态,成为知识学习者和传播者,在共享中实现人际圈的共同进步。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媒介素养课程思政的实践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配合才能完成,但是如果不能充分找准教学切入点,对课程内容进行准确把握,就无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充分渗透其中,无法保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情感目标价值观的升华。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教学融合深入性不足。大学生媒介素养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的思想意识引导要着眼现实,联系社会问题,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挖掘教材内容中多蕴含的现实思考。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局限在案例的融合,对案例是否与教学内容相契合,是否能够以教学案例引出教学内容,是否能以教学案例巩固教学理解等问题深度不足。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合作性不强,缺少教学合作,与思政教师之间的沟通存在不足,教学探究程度不深。教学内容与思政内容生硬融合,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此,课程思政的融合还需要多方合力,形成互动,找到最佳的课程切入点,才能发挥教学最大成效。
第二,教学设计连贯性不足。学科教学设计本身具有一定逻辑性,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但是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对于教学逻辑的特征思考不足。尤其各章节教学内容能够融合哪些内容,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认知变化程度有哪些特征思考不足。新生及面临职业和升学选择的毕业生所关注的问题,心理上存在的困惑等也为纳入到课程设计当中,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学理念和价值观的引导者和传播者,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素质能力全面提升,对于其未来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刻。为此,大学生媒介素养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更需要紧密的逻辑性,需要连贯的教学设计。
第三,教学互动思考性不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课程讲授占课程结构中最大的占比,在有限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质量。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是对于课程的有效补充,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学互动,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探索课程意义。但是当前教师对于课程互动的设计较少,尤其是实践课教学的成效不理想,学生以作业、任务心态来面对互动教学,并非出于内心自发自觉,教师对于教学实践互动中的引导性存在不足,导致学生和教师之间未能形成教学默契。因而造成教学推进缓慢,思政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为此,大学生媒介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要注重互动的牵引性,要深入思考学生反馈,及时调整和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空间,让学生真正能够融入课堂,成为课程教学的主体。
四、《大学生媒介素养》与思政教学相融合的教学策略
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课程教学要积极拓展教学空间范围,充分利用网络空间环境及社会环境,实现知识和社会信息的深度融合,激发学生的思辨和创造力,强化和巩固教学成效。为此可以实现三个结合的教学探索。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课程教学与社会思考相结合。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形成具有丰富的知识体系,知识的讲解需要重视内容深度和广度的探索。为此,大学生媒介素养课程教学要与思政教学相互合作,反复沟通,形成丰富的案例素材库,及时更新教法及教学内容,梳理核心教学脉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形成清晰的教学脉络,注重条理性的呈现,如借助简洁的思维导图、板书及PPT页面呈现,提取核心教学内容。在教学讲解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确媒介素养的现实表现,通过学生的分享,教师引导学生提取与教学知识点相契合的内容体系。在教学中需要融合大量的社会媒介现象的案例,以学生探究和讨论、辩论等方式,让课程内容得到记忆巩固。以思政教育引导,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合到生活实际中,进而形成思维和情感上的共鸣,做出正确的判断。而社会思考所选择的案例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接受程度,也要符合实时性的要求,并且要注重教学案例的持续输出,保持教学连贯性,形成长效引导机制。
第二,叙事演绎与价值逻辑相结合。媒介素养的培养要借助于思政教育中的价值逻辑,丰富教学层次。在积极的教学引导下,帮助学生形成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各层次的价值认知,逐步深入,层层递进,让学生能够加深教学感悟。教师要善于鼓励引导学生说出身边的故事,通过学生的交流分享,通过媒介信息的现场展示,让学生能够更具情境感和带入感,深刻思考媒介素养形成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教学,如邀请优秀校友、教学名师、学生家长、劳模、军人、甚至街头随机采访等信息内容,让学生能够通过他人的故事来感悟时代发展、思考人生价值,以多维度的叙事结构来建构自身的价值逻辑,实现从自我到社会的价值成长,进而努力去探索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第三,教学活动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思政教育重视课堂互动与实践的探索,而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大学生媒介素养教学更加生动和有趣味性。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丰富的课堂互动环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学习的意义,如开展课堂辩论、课堂讨论、小组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知识内容。而课堂之外的空间范围的交流,能够丰富教学素材,增进课程感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的意义。如探访红色足迹、社会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活动后在媒介平台中展开探讨,收集大众的评价感受。如观看官方媒体信息评论下的理性评价,通过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学的融合对于教师而言是一项挑战,需要教师深入思考教学内容,深刻梳理媒介环境下的社会热点。只有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学生同心同力,才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也只有不断进行教学的探索和思考,才能够让课程思政下的教学实践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笑佳.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难点与提升路径[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06):217-218.
[2]张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06):219-220.
[3]黄郁娇.自媒体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媒介素养及相关问题[J].文教资料,2021(09):88-89+31.
[4]王珊珊.数字公民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提升对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34):145-147.
Teaching Strategies of《Media Literacy for college student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attracted by diversified presentation and media means.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the cope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space expands, the thinking ability and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present the new change, the most remarkable performance is the university students’media literacy, in the network space scope,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their media literacy and form rational thinking. Therefore, this paper, guided b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combined with the “Media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course teaching, enrich the content and means of teaching, to achieve 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dia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Teaching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