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小时阅读活动何以被2000人抢名额?
10月9日上午8时至下午17时,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图书馆西七阅览室中,近百名山师学子一桌一椅一卷书,享受起“读书不觉已‘秋’深”的惬意。因场地有限,这场要求上交手机、时长9小时的极限阅读活动以自主报名后随机抽签的形式确定参与者。接近20:1的“报录比”让许多定好闹钟“秒杀”名额却空手而归的学子遗憾不已。
这样的热度源于对深阅读的呼唤。美国学者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将阅读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三个层次,并明确指出,不经过分析阅读就无法理解一本书。但当下部分学生或许是习惯于信息搜索式的学习,或许囿于揠苗助长的心态,或许是被群体焦虑追逐,无法“沉心静气地听”不说,就连看一本课外书都有是否会落下课业的忧虑,反而对“5分钟读懂XX”之类的名著解读视频甘之如饴。笔者认为,真正的阅读、学习应该建立在专注思考、躬身审视的基础上,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心游万仞的美好体验,这种能力是任何技术手段都无法给予的。9小时的极限阅读是难得的好机会,没有手机干扰、不受外界影响,让阅读的意愿落到实际,这样的经历无可代替。
这样的热度源于对专注力的渴望。《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显示,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从2000年的12秒下降至8秒;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也有数据显示,一个人每天面对屏幕至少150次、平均每6.5分钟看一次手机。我们的注意力正在一次次拿起手机中被切割、稀释。但当我们漫不经心地刷完手机后,又会被一种“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茫然感深深挫败。经过9小时的深度阅读,活动参与者们直呼“充实”。可见,专注是克服时间碎片化、精力分散化的必然选择,这并非局限视野,而是剪掉生活之树上那些不必要的枝丫,如此一来,主干才能充分吸收养分,繁茂生长。
这样的热度离不开全民阅读战略的助推。近年来,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举国上下联手落实,越来越多的“阅读热”崭露头角:长三角阅读马拉松、豆瓣阅读马拉松组等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在我国多地落地生根;2021年“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各互联网平台上“鲁迅热”“汪曾祺热”等现象层叠起伏……阅读在校园里也颇受追捧,我校极限阅读活动连办五年,让百名读者在同一时段共同阅读,不仅令读者获益颇丰,还将阅读从私人领域带入公共空间,向全校乃至社会集中展示阅读的生命力。
最是书香能致远。2000名学子“哄抢”活动名额值得点赞,越来越多的“阅读热”渐次掀起令人欣喜、期待。朗朗读书声是个人成长拾级而上的奏鸣曲,也是书香中国建设之路上的铿锵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