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祠游记

医圣祠游记

康复医学院2020级中医康复学本科二班 马世新

医圣祠,坐落于南阳市温凉河畔,是有着“医圣”之称的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墓地所在地,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是一片汉代风格建筑群。五百多年来,医圣祠见证了古代劳动人民与疾病斗争的拼搏精神,也见证了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2021年5月12日,在河南南阳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医圣祠,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方向,明确提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同时也在去年金秋,我校在南阳医圣祠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正式揭牌。作为河中医学子,我在今年寒假期间前往医圣祠进行了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浏览了许多古迹,也有了更多深层次的感悟。

在医圣祠门前,首先可以看到一对高大恢宏的汉代风格的子母阙,阙身通体白色,上覆盖黄色瓦楞,黄色白色二者相得益彰,衬托出医圣祠的巍峨厚重之感。阙门中间是郭沫若题写的苍劲有力的“医圣祠”三字,让人迎面感受到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跨过这道门,便看到一个3.5米长的照壁,照壁通体都是从一块石头中雕琢出来,没有经过后来的拼接,如此大规模的整体照壁,在当代碑林中也是极为少见的。照壁上刻画着著名医家黄竹斋先生书写的仲景传记,在照壁的背面则是《伤寒杂病论》的序言,前后结合仔细品读,让观者对仲景行医济世的初心和胸怀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照壁之后,则是一个四方形的广场。广场虽小,却是错落有致,给人以安静祥和之感。广场中矗立着几个石柱,上面以文字方式记载了医圣张仲景的生平事迹。随着脚步流转,不断阅览文字,让观者仿佛回到了医圣张仲景所处的时代,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代医圣的伟大事迹。庭院中伫立着十大名医的塑像,这些名医虽然体态不同,但都给观者一种祥和之感,跨越时光,仍然能让后人感受到那种名医气质。在这些雕像中间便是高大的医圣张仲景的塑像,只见他目视前方,体型清瘦、衣衫朴素,眉间微紧,仿佛万民疾苦在心头的样子,活灵活现地体现了心系百姓、行医济世的医圣张仲景的风貌。

浏览过塑像群后再往里前行,走过一段青石路后再穿过拱形山门,便看到了矗立在凉亭内端庄肃穆的“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虽然是明清时期建造的仿制汉墓,但是墓地的细节却是刻画的十分精美。整个墓地如斗形,四角有石刻羊头,以羊来象征吉祥如意,墓碑上还有莲花等装饰,用以象征医圣张仲景的高尚医德。墓碑上方悬挂着的“万世医宗”黑金牌匾,提醒着后人牢记医圣张仲景为中医药发展所做的伟大贡献。在墓前的拜殿上,不断有群众来祭拜医圣张仲景,烟火袅袅中,我仿佛又看到了医圣张仲景,虽已经辞世千年,但他的事迹和贡献却永远为后世百姓所铭记。

后面的厢房现在已经被改造成了一个小型博物馆,里面不但馆藏着古代历代《伤寒杂病论》的翻本,也有着许多人物雕塑。这些雕塑有的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医圣张仲景当时坐堂诊病的场景,还有的是后世著名医家孙思邈、王叔和等人的塑像,让许多历史上的名医再现在观者面前,让观者深切体会我国中医药文化的深厚积淀。

值得一提的是,在医圣祠里面还有一处著名景观“百寿亭”,亭中石壁上刻画着自王羲之到郑板桥等历朝历代书法家的“寿”字。在这么多“寿”字中,数吴昌硕所写的寿字最为瞩目,其字体细长纤瘦,后世人称之为“长寿(瘦)”。这些寿字寄托着劳动人民对于延年益寿的向往,同时也鞭策着一代代的医者,治病救人的本质就是为了使解除患者疾苦、增加患者寿命、改善患者体质,当代医者应不忘初心,继续埋头苦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游历医圣祠,不仅让我们对医圣张仲景的伟大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是一次对中医学子深入的思想教育。继承仲景遗志,让更多百姓免受疾病困扰,是我们当代中医学子的使命。这需要我们继承好、弘扬好优秀的中医药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承古拓新,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让中医药文化历久弥新,在当代继续发扬光大。作为中医学子,我们定会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