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立德树人初心 春风化雨育桃李芬芳 ——记在全国、河南省教学创新大赛中的获奖教师
勇于挑战,以“新”施教
传媒学院陈硕老师,全国首届高校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河南省首届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文科组特等奖获得者。
“人生应该有放手一搏的勇气,就算最后的结果并不理想,但至少参加比赛时的这段时间,这些经历都是十分宝贵的财富。”从2018年到2021年,跨越四年的时间才等到参加国家级比赛的机会,这对于陈硕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比赛的结果又充满未知,在这种压力下备赛就一定要拼尽全力做到最好。她在2019年参加省赛的作品基础上进行完善、融合,经过20天加班加点辛苦努力后,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参赛作品,她以自己最好的状态准备迎接比赛的到来。然而,在参加省赛选拔的前一天晚上,课件突然出现问题,这让陈硕陷入深深的焦虑,经过了一夜的调试,终于解决了问题。陈硕长舒一口气,在心里默默为自己打气加油,她告诉自己一定能行。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陈硕以河南省第二名进入国赛并成功斩获国赛三等奖。
在持续比赛中,陈硕老师找到了作为教师的职业自信。儿时成为主持人或是老师的梦想被她成功地结合起来,并得以实现。在教师这份无限光荣的职业中她收获了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满足。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陈硕始终秉持以发现并培养每一个孩子长处的理念去开展教学。她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他们的花期也必然不同,一定要做到不耽误每一颗种子的花期。要有针对性地发现同学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对其进行个性化教学。此外,兴趣的不足主要来源于没有看到希望或是未得到认可鼓励。“人生有无限种可能性,每一个转角路口稍微迟疑一秒钟可能都不是现在的结果。”因此,她推行赞赏式教育,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后会拼尽全力让学生相信自己可以、自己能行。
关于对“教学创新”的理解,陈硕老师抛出了“变道领跑”一词,她将其中的“变”解读为“创新”,在她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创新大致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是教学理念上的创新。改变以往课堂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实行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OBE成果导向式教学模式;她期望同学们在学习基础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肩负起新时代青年职责和使命,成为一位立场坚定、敢于发声、勇于发声的新闻媒体人。
其次是教学手段上的创新。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为教学者,收集资料完成备课,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及老师进行教学沟通;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促进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再者是考评方式上的创新。通过采用“主持人大赛”的晋级制模式,以比赛的形式对学生期末成绩进行考评,并通过综合小组互评、老师打分、业界专业人士点评以及新媒体平台的浏览量、转载量来评选出最佳作品,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
“未曾度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陈硕老师正是经历了无数日日夜夜才更加坚定努力的意义,她也用自己的经历向我们生动诠释:“越努力,越幸运。“
一片丹心,用“新”引导
人们常说:“经历也是一种财富。”邵萌老师的教育经历非常丰富,前十几年她主要从事辅导员工作,这期间的工作经历让邵萌对学生教育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对她从事教学工作提供了巨大帮助。她曾先后荣获“全国辅导员一等奖”“河南省十佳辅导员”“南阳市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教学标兵”“第二届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师创新大赛特等奖”等荣誉。
关于创新教学,邵萌老师认为所有创新的基准是将传统授课方式进行创新,将以老师“教”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的新模式,将灌输式教学方式转变为自主学习方式,从而让学生们更好地接受传统教学中所蕴含的知识。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从“教书者”转变成为“引导者”,这要求老师能找到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从而带给学生启发。
在她看来,许多大学生抵触学习的根源来自于中小学时期的学习压力。早六晚十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产生了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导致在大学期间自我解放,“躺平”现象的出现。因此,要实现教学创新,非常重要的就是需要老师去找方法,想点子,将知识点以有生动有趣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们认同知识、接受知识并主动去寻求知识的创新。
邵萌认为,教学创新尚处于成长阶段,需要每一位老师将其付诸于实践,在一次次实践中,去恰到好处地把握课堂活跃的“度”,使其既生动又不过分娱乐化,同时实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个“度”能否控制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能否将教育创新成功推行的关键。
教师这一份职业自古以来都是“筑魂育人的工程师”,所谓“三寸笔头,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片丹心,一生秉持烛铸灵魂。”对于邵萌来讲,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更多的是“小时候的梦想”,在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就是教师,这使得自己从小就对教师这一职业十分向往。同时,她认为,对于教师这一职业,除了热爱,还要有敬畏,因为教师这个职业是神圣的,要心存敬畏地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不管在哪个岗位,邵萌老师都在不断实现丰富自我,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力争上游。也正如邵萌所说:“真正聪明的人极少,主要是愿不愿意把事情做好。”对于邵萌而言,她把自己所热爱的教育当成了自己的事业,并为了自己心中的情怀而不断奋斗着。
辛勤耕耘,以“新”换“心”
张宁老师,第二届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同时还是文化部高级歌唱演员储备人才和注册高级声乐教师。
张宁说,她所教授的声乐学科创新是让学生在学习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挖掘每一首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对文化的了解有一个全方位的提升。好的课堂关键在于老师和学生的配合,作为教师,她始终坚持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放在首位,把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作为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如果说求学是不断地探索,她愿以自己为桥梁,帮助学生渡河,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在她心中,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着每一个年轻的心灵。
张宁在分享自己教学创新经历时提到,自己曾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多次向资深专家请教,然后根据自己从教十三年的经验,打造了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诵-唱-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改变过去单纯的教唱模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明显提升,学生们在课堂上敢于展示自己,老师们也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她强调在课堂中要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多元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体现,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见解。
张宁说,自己参加过很多比赛,尽管不是每一次都能取得理想的结果。但她从不轻言放弃,整理好自己继续再战。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有结果,但总有一些坚持,能从冰冻的土地里,培育出十万朵怒放的蔷薇。她说道,“好课不是模仿出来的,是发自肺腑磨炼出来的。上天不会辜负每一步脚踏实地的努力。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克服困难和挫折,坚持到最后,努力实现目标后获得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无可代替的。张宁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了这句话,诠释了坚持、不服输的真正含义。
十年磨剑,以“新”育人
陈华敏,2021年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河南赛区一等奖、2020年第二届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020年教育部“链接2020”线上课程交流活动一等奖获得者,曾被学生一致评为“心目中最优秀的老师”。
提起参加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初衷,陈华敏老师是这样说的,“希望通过参加比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赛教融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痛点问题,与时俱进的进行课程的改革和创新,真正落实以成果导向、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的新工科的核心理念。”
在参加全国课堂创新大赛河南赛区选拔赛前夕,陈华敏经常随时随地把脑海中突然迸发的灵感记录下来,然后再不断修改打磨,甚至是一遍遍推翻之前的想法。自己已记不清反反复复到底修改了多少个点了,只记得到最后已经改到自己都不愿意再打开课件、教案设计及创新汇报文件的地步了。在这种“十年磨一剑”的情形下,在数年教学基本功的积淀下,加上备赛期间心无旁骛的打磨和钻研,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厚积薄发。
古人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陈华敏老师眼中,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力、千差万别的个体,传授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知识。这就决定了作为教师,要以一种发展变化的眼光对待自己的授课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不断进步、成长和收获,而这种历练过程远比最终的结果更为重要。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应该为学生的一生着想。教师在做创新时,不是直接灌输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们学会自己学习,让学生感悟、发现,从而得到教师“举一”,而学生“反三”的教学效果。面对目前教育创新的改革,陈华敏老师说:“教学创新改革的核心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评改一体化教学过程全闭环,及时反思,持续改进,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特色。通过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来实现价值引领,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有的创新都是基于学生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所有的教学创新回归初心,都落在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的实现上。学生渴求知识的眼神,为我们教学创新过程当中的每一次尝试,所有辛苦前行道路上都注入了温度和情感,而这也是我们不断努力奋斗的根基,我们希望把教学变成育人,让课本不再枯燥,让知识不再冰冷,让学习变成乐趣”,陈华敏老师如是说道。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培养优秀人才,必须要有优秀教师,要用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通过教学创新,更好地引导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推动课堂革命,实现课堂教学“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