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聚焦”提能力转作风开新局
“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安阳师范学院着力将中心工作、特色发展与省委“两个确保”奋斗目标相结合,牢牢把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紧扣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项目化推进的理念,以实际工作成效检验能力作风建设实效。聚焦干部能力作风建设, 着力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启动后,安阳师范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力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坚决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聚焦干部能力作风建设,印发通知方案 10 个,开展大学习、大培训、大练兵,组织座谈调研 46 次、督导检查 20 次、观摩交流 4 次,在学、比、干中争先进、创一流,不断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
今年 3 月以来,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研判部署,由党委书记、校长牵头,亲自抓、靠前抓,针对不断变化的疫情防控形势,结合校园疫情防控实际,召开全校疫情防控专题会 2 次、专题研判会 26 次,制定全校性制度 5个,周密制定涉及人员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保障、监督执纪、校园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制度,确保上级部署落地生根,疫情防控各环节有章可循。
大事难事看担当,危难时刻见作风。 4 月 25 日,在学校党委的号召下,学生工作人员坚决服从驻校命令,坚定扛起防控责任,躬身入局、实干担当,在接到通知不到三个小时的时间里,在生活保障还不到位的情况下,不讲条件、克服困难,迅速进校驻校。 两个月来,学校党员领导干部始终靠前指挥、奋战一线,始终把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校领导班子成员轮流入驻校园,并通过调研走访、下沉一线、督促指导等多种方式,查找漏洞、短板,及时完善各项疫情防控措施;深入学生当中走访慰问、亲切交流,耐心听取大家对学校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校园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坚守一线,勇当“逆行者”、争做“排头兵”,驻校守护学生成长,能力作风得到充分考验和扎实锤炼。
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学校围绕贯彻落实省委“十大战略”和学校部署的关键性、战略性、全局性工作任务,聚焦破解改革创新中的瓶颈制约、高质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师生反映的热点问题、 学校治理中的薄弱环节, 谋划重点任务清单,坚持项目化推进理念,提出具体工作举措,经认真梳理,学校党委共建立重点任务清单 6 项,整改措施 20 条,同时实施台账管理,明确整改措施、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和时间进度,确保工作成效可跟踪、可评价、可问责。聚焦做强做精教师教育, 着力培养高素质师范专业人才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安阳师范学院作为具有百年师范办学历史的学校,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弘扬教师教育传统优势,加强教师教育模式改革创新,建设新师范,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河南省基础教育发展、实现“两个确保”提供人才支撑。
学校围绕办学定位与学科优势加快布局培育一流本科专业,制定《安阳师范学院“十四五”专业建设规划》,出台《安阳师范学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方案》《安阳师范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管理办法》,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省级本科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做优做强与基础教育契合度高的师范类专业,现有师范类专业的 50%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物理学、化学、历史、地理科学等四个专业已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师范专业认证,适当扩大师范类本科专业招生数量,更好服务豫北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强化教师教育本色,持续推进豫北片区“三市四校”省级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河南省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校长研修院建设,优化“U-G-S”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 获批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 11 项,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教师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各 1 项。 扎实推进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试点改革, 师范类本科专业毕业生教师资格证考试过关率达 90%以上。 遵循“两性一度”标准,倾力打造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等五大“金课”,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和一流本科专业 4 个,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13 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和一流本科课程 2 门, 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33门;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程 10 门。聚焦推进育人模式改革, 着力建立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深入推进“五育并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学校制定印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着力构建“五育并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召开专题会议,全面总结成效经验,分析查找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打造“13561”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全面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获批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豫北片区牵头单位。 持续打造“让红旗渠精神在安师青年的血脉中流淌”“让甲骨文基因根植青年心灵”等思政工作品牌,依托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构建育人工作理论和实践体系,精心谋划开展大学生“三下乡”“返家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安师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深入推进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是改革高校治理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目前,学校已经开展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的试点工作,校党委印发《安阳师范学院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方案》,组建成立试点“彰德书院”,划拨专项经费,成立书院领导班子和相关机构,完成心理辅导室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学生公共活动空间的建设。聚焦优势特色领域创新, 着力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地处甲骨文发源地的安阳师范学院, 拥有国内唯一的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甲骨文信息处理人才创新团队,建有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甲骨文活化利用中心和汉字文化体验馆等专业平台,是全国甲骨文研究的重要单位和学术中心。
深化殷商文化研究,大力加强“甲骨文信息处理”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建设学科群建设,获批 3 项国家“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重点课题,4 项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 项河南省教育厅高校重点科研项目基础研究项目,1 项国家社科重大委托子课题项目顺利结题,编写河南省高校“十四五”规划教材《甲骨文信息处理导论》,“基于‘人文+数字+智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阶梯式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荣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持续建设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截止目前,共收录甲骨著录 152 中、甲骨图像234662 幅、甲骨论著 33955 种,平台浏览量 776360 次,下载量 106223 次。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甲骨碎片进行自动缀合,共缀合甲骨碎片 37 组,位居全国第一。
加强甲骨文活化利用研究, 推动地方文旅文创融合发展。 学校以河南省甲骨文化智能推广工程研究中心为基础平台,与安阳市殷墟博物馆联合共建“甲骨文化智能产品联合研发中心”,在甲骨智能软件、智能交互产品、甲骨可视化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研发甲骨文化在线展示软件,并进行甲骨文化创新创业企业孵化培育。 学校坚持把甲骨文化传承与推广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在甲骨文动画、文创产品、舞台作品、软件产品等方面凝练了 10 支交叉学科队伍,《甲骨文活化利用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 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
学校立足丰富的汉字文化资源,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需求,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 作为传承推广类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积极开展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广、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建好河南省特色品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 近年来,学校积极拓展海外实习实践基地,选派师生志愿者赴海外 24 个国家从事汉语推广工作。 2022 年,学校聘任中国文字博物馆和殷墟博物院 5 名专家为行业导师, 与柬埔寨戈公省教育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32 名学生被教育部语合中心录取为 2022 年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储备人员。
地处红旗渠畔的安阳师范学院,始终把红旗渠精神融入办学育人全过程,通过加强红旗渠精神教学实践、深化红旗渠理论研究和探索、开展红旗渠精神理论宣讲,为推动地方文旅文创融合提供支持。 《红旗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等 2 项获批教育部精品项目,“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红旗渠精神‘三融三进’育人模式实践与探索” 获评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红旗渠精神育人社会实践” 获批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红旗渠精神育人虚拟仿真教学实验” 获批河南省虚拟仿真教学实验重点项目,“红旗渠精神我来讲” 宣讲服务队获全国重点团队。
“学校党委将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力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对标省委要求,把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大战略’和学校中心工作、重点任务结合起来,强化答卷意识,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工作落到实处,为实现‘两个确保’奋斗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该校党委书记纪多辙说。
(本报记者张爱善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