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更坦然地面对生活

一本书就像一艘船,带领人们从狭窄的小溪,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言: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在郑州商学院,学校大力实施书香校园阅读经典工程,浓郁的书香氛围、海量的经典图书,为师生构筑丰裕的精神世界,“书香校园”一词已融入了郑商人的学习生活。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让我们对话郑商学子,一窥阅读的魅力。

出发,我们为了什么而阅读

对热爱书籍的人来说,阅读能找到心灵的慰藉,是“诗和远方”的归宿。他们通过阅读,跨越时间、空间的局限,书籍中找到一些纯粹的力量。但信息碎片化的冲击,让静心阅读变得“奢侈”。

有人说,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21级新闻1班曹全玲深有所感,她希望从书中获得更多体验疫情限制了出发的脚步,于是她选择思想迈步。当自己不能在路上的时候通过书让思想走出去去看别人经历”体验书中丰富的人生,是曹全玲坚持阅读的最大动力。20级新闻1班吴瑞龙喜欢读诗集,在他看来,阅读是和伟大灵魂对话的机会。阅读诗集更像是一种思想上的传承,前辈们把有美感的文字一页页记录在纸上,我有幸把它捧在手上,给我一种很温暖的感觉

“从不读书到读书,只差翻开第一页。”19级汉本2班常亚冉坚持阅读将近一年,和大多数人一样,她起初把没时间当做不阅读的借口。当她意识到自己知识匮乏后,在心里问自己:“你真的每天半小时都抽不出来吗?”在朋友的鼓励和监督,她开始了阅读。“我们定了计划,每天至少三十页,每周可以请假一天,大概两三个月之后,我就读完了五本书。”后来,常亚冉和朋友们建了一个阅读打卡群,阅读的习惯辐射到了更多人,大家一起分享书单,交流读书心得。到现在,阅读打卡群的成员们已经持续阅读了二十二周。

为了什么而阅读?增进人生体验、与伟大灵魂对话、拓宽知识边界……阅读好像只需要一个简单的理由。开始阅读,往往需要迈开第一步。

改变,我们触摸更真实的自我

书籍,丰盈的是人的精神世界,书中的智慧慢慢转化为对生活的包容和哲思,让阅读者触摸更真实的自我,改变就会在经久的岁月中展现。

21级网工1班的李娜正是如此,通过阅读,她的生活态度渐渐转变。“其实以前我是一个比较丧的人,书中充满希望的文字能鼓舞我,在到挫折打击之后现在我轻易放弃。”李娜最喜欢的作家是独木舟(原名葛婉仪),在《荆棘王冠·致无尽岁月》这本书中,最令她动容的是作者与生活对抗的勇气。书中“我们生来这个世界,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更好的别人”这句话至今仍鼓励着李娜,让她变得更加坚韧和勇敢。一本书就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读者在阅读中与不同的观点碰撞,启发新的思考。李娜补充说:以前我比较坚持己见执拗。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慢慢接受别人的想法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问题。

不同年龄段偏爱的书籍、阅读的感受会发生转变,不变的是,这些书籍都能给人力量。21级投资1班张银洲对此深有所感:“我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觉得曹操是个反派,特别阴险狡诈,随着成长变化,我反而很喜欢这个角色,觉得曹操特别真实,做事果断。”20级新闻1班张晨晨小时候喜欢故事书,《小王子》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让她了解到世界的纯真与美好,随着年龄增长她对现实的探索欲更加强烈,开始阅读反映现实的小说,在《面纱》中她感受到了爱与责任、觉醒救赎,在《乡土中国》中看到了不同的生活认知……在阅读旅程中,张晨晨拓宽了视野,重构了价值观

追寻,我们欢迎另一种可能

路遥《人生》的扉页上记着这么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书籍就是引路的路牌,为旅途提供参考,让你更坦然地面对生活,去追寻人生另一种可能。

“我想成为他这样的人。”对21级投资1班鲁成坤而言,阅读让他想清楚了要成为怎样的人上大学后,鲁成坤偶然看到孙中山先生的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深受震撼,于是他去图书馆找来了《天下为公·孙中山传》,读完后,立志“要像孙中山先生那样,坚定目标,不懈奋斗”。

曹全玲小时候喜欢书中团圆美满的结局,长大后她通过现实主义的书籍,看到了更完整的世界。余华小说《第七天》,和美好故事不同,第七天借助一个死人赴死的魔幻故事,现实生活的残酷展现了出来。这本书中美好和残酷并存,这让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我们要接受生活的正反面

我以前是个喜欢独来独往的人,但现在我很愿意和人交流,也希望和他们探讨喜欢的书籍。阅读让李娜意识到,独立并不意味着孤立,孤立或许会使思想干涸。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中嘉宾顾晓军说:“我们可能会经常一个人独处,但是这种状态下未必一定是和别人孤立的。”

在阅读中追寻自我的过程并不孤独,这场静默且纯粹的沟通里,读者可以和作者一起碰撞思想、净化心灵,从书中得到动容和力量,这份精神食粮,能让我们更加坦然地面对生活,从容地出发和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