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忆郑大——致十八岁的自己
拾忆郑大
——致十八岁的自己
踏着斑驳的树影,听着叽叽喳喳的鸟鸣,漫步在暖洋洋的日光下,远处体育场上传来阵阵加油呐喊声,忽然惊觉,又是一年夏天。这一年,已是我在郑大的第六年。
犹记得我第一次来到这里,那时刚刚结束了紧张的高考,在父母的陪伴下来参加高校专项计划考试。对那时的我来说,郑大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一楼一路都是新奇而又陌生的。当时只觉得,这学校真是大,找考场要搜索地图,校内有来往的公车,甚至还拥有一整条的商业街;原来大学可以像公园一样,有山有水,还有天鹅、瀑布、大片荷塘;顺着校园大道一路看去,两旁是带有“自我介绍”的各种植物,湖里不仅有成群的锦鲤,还有一条小小木船,喷泉哗啦作响,打破了水面的平静,山上的树杈挂有祈福的红绳……这是我从未见过的大学模样,却让我心生向往。
恰逢毕业季,随处可见一个个穿着学士服的身影,他们或在台阶上将帽子高高抛起,或是手捧鲜花微笑致意,时不时发出一团惊呼或阵阵大笑,照片定格着他们明媚的笑容,将属于他们的青春美好封存在记忆里。还有满校园穿梭的学生,脸上似乎都洋溢着恣意流光,正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十字路口处人潮拥挤,三三两两相携缓缓而行,看着眼前往来的人流,我自觉是个旁观者,却也不禁在心里暗暗羡慕着他们可以属于这里。
记得那天快要离开时,妈妈说拍个照留念一下吧,我不好意思地站在人群中,快速地与一扇红门合了个影。当车子缓缓发动时,我降下车窗看着红色大门慢慢后退,逐渐消失在视线里,突然就模糊了双眼。我小声地问妈妈:“怎么没早点带我来这里看看呢,说不定我就更努力了,我好想在这里上学啊。”
查成绩,报考,慌乱而又紧张的等待。很幸运,十八岁那年的夏天,我终是得偿所愿。
新生报到那天,是我第二次来到郑大,分宿舍、领军训服,忙碌又激动,但这次,我也开始属于这里了。
在郑大待得久了才知道,原来一排排房子刷着“哈佛红”,每一条看似一样的路都有自己独特的寓意,或是厚德天健,或是钟灵毓秀。商业街的二楼还有书屋和自习室,校外的莲花街是聚餐的好去处,还听说后山堆积的土来自眉湖。图书馆的闭馆音乐总是紧跟潮流,钟楼里装有电梯,跨年时的钟声在寝室也能听到,还有来回穿梭的“小青”带着我们跨越南门到北门的遥远距离。
每一年,早早盛开的迎春花向我们预告着春天的讯息,理科园前落了满地的樱花终是化作春泥更护花。夏天,教学楼的转角处总能看到小狗趴在那里休息,也见过一群人围在一起救助受伤的小猫。秋天,路上的黄叶伴着秋风翩翩起舞,最终也要乖乖地随清洁车远去。到了冬天,银装素裹的校园仿佛误入了冰雪世界,但食堂和宿舍门口总会暖心地铺上地毯防止跌倒。一年四季,郑大的花花草草此消彼开,好不热闹,还总有些不知名的小花在草丛中倔强地冒出头,展现自己独特的美。年复一年,郑大的四季总是那么地包容,那么地动人。
时间像开了加速器一样,走得飞快。军训、开学典礼、校运会、寒暑假、毕业典礼……大学本科的最后一个学期,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居家隔离了大半年,我的大学本科也在2020年夏天正式宣告结束。回忆仿若昨天,离别却已悄然而至。四年前的我没想到能来,但第一次对一个地方有了深深地向往。四年后的我不愿走,却要与朝夕相对的朋友挥手告别。我还没听完一整场校园歌手大赛,还没来得及去杏坛看一场电影,还没能在游泳馆游个来回,还没吃遍六大食堂,还有很多角落没去过,还有好多事情没有做。所以,和高考填报时一样,郑大是我考研的唯一志愿。
又是一年夏天,我心怀感恩,再次成为郑大的一员。
在上了几周的网课后,我如愿回到了校园,又是一场盛大的开学典礼,灯光暗下来时,我竟一时恍惚,仿佛一切都与四年前重叠,但一切却又都不一样了。新的生活忙碌却也更加充实,时有迷茫但仍旧坚定。疫情的缘故,我们更多地在校园里活动,天气渐暖,可以去吹北操的晚风、听南操的音乐会、加入环校夜跑的队伍、放飞自制的风筝……虽无法像之前一样随意出入,但我们拥有了更多喜欢的舞台。疫情下,我们的青春仍旧滚烫。这一次,我也更加懂得珍惜。
再次生活在郑大,看到路边偶然蹦出的小野花时,我会不禁感慨生命的活力。坐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心中也会突然迸发出一股难言的幸福感。夜跑时的虫鸣蛙叫仿佛也更加悦耳,熟识的食堂阿姨甚至还记得我的小习惯,各种新老美食让我的减肥大业彻底沦为口号。生活中的每一个可爱瞬间我都想记录下来,那些我曾经忽视了的,这次,我满怀感激地重新拾起。虽然还会面对种种挑战,偶尔也会有疲倦,但不忘初心这四个字俨然已成了我的力量源泉。惟愿这次,能不负韶华,脚踏实地,勇往直前。
在郑大的这几年,我时常会看到科学大道100号的门牌,走过那早已熟悉的红色校门,但时至今日,再回想起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我仿佛又变成了那个十八岁的懵懂女孩,在落日余晖下看着红色大门,泪流满面。郑大,梦想开始的地方,愿我们都能在这里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