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城建学院:紧扣“十大战略” 书写人才培养新篇章


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前瞻30年、谋划15年、立足这5年,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确定的“两个确保”目标催人奋进,谋划的“十大战略”意义重大。作为四梁八柱、担负关键支撑的“十大战略”,是支撑“两个确保”目标的战略体系,也是实现“两个确保”目标的战略路径,更为河南省建设教育强省,推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指南。
       河南城建学院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本科院校,在多年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以“城建”为“底色”、“特色”和“亮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新的历史时期,学校按照省委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的总体思路和要求,瞄准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健全专业生态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贡献具有“城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贯彻落实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建立专业生态新体系

围绕“十大战略”,优化专业生态体系。学校深化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总量控制、交叉融合、提升质量、彰显特色”的原则,通过挖潜赋能,构建了一个结构合理、城建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深化存量整合,停招或撤销了脱离社会发展需求的劳动与社会保障、生物技术等两个本科专业。强化提质增效,落实“四新”建设要求,重塑专业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推动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加快增量创新,积极布局战略新兴领域和未来尖端领域专业,新申报了智能建造、工程审计等两个本科专业,推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改造升级城建类新工科专业。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有序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推进申报生态环境工程技术、机器人技术等两个职业教育本科专业。
       围绕地方行业产业,做特专业集群建设。紧密对接河南省、平顶山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构建了对接建筑行业上下游全产业链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工程建造”“市政与生态环境”“工程管理与服务”“智慧城市”等5个城建特色专业集群和对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智能电气与新能源”“新材料与生物化工”等两个服务地方专业集群,形成了专业交叉融合、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贯彻落实数字化转型战略,推进智慧+城建深度融合

智慧+学院,数字化赋能产业学院发展新模式。学校与中科曙光共建大数据产业学院,建立智慧建造产业学院,推进产教融合,探索产业学院发展的新场景、新业态。推进数字化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学校建有河南省城乡规划大数据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BIM技术研究中心、VR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构建了 “3+1”和“工程医师班”试点,打造“一建专班”“七局专班”等创新实验专班,推进单一的人才培养向“校企合作”“校——研——行——企”协同的多种培养模式转变,创新和拓展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渠道,为产业学院发展培根强基。
       智慧+专业,数字化赋能“四新”专业高质量发展。以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为关键,即专业对接新技术岗位、对接新职业岗位、对接新业态岗位、对接新市场需求、对接数字化应用、对接数字化技能等,新增智能建造专业。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内涵、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等方面对交通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测绘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金融数学、市场营销等专业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形成智慧+交通、智慧+测绘、智慧+水务、智慧+金融、电子+商务等新工科、新文科专业。
       智慧+教学,数字化赋能人才培养。推进智能教学平台、智能学习平台、智能管理平台等平台建设。建成“学在城建”教学平台、超星“尔雅”“泛雅”学习平台及超星智慧教务管理平台。“学在城建”平台现已上线课程1000余门;利用“超星尔雅”学习平台开设网络通识课程138门;获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7门、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29门、河南省本科教育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优秀课程18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项;新增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虚拟教研室1个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校级在线开放课程100门、校级网络课程与校企合作共建课程292门。通过智慧+教学,构建了以学习为中心的“教(教学)—考(考试)—管(管理)—评(评价)—资(资源)”五融合的智慧教学与管理体系。

贯彻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整合资源,助力新型城镇化。整合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师资和教学资源,不断提升服务新型城镇化的能力。构建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专业集群,为中原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主副引领、四区协同、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推进城市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相关专业师生参与城市体检、湛河治理工程。积极参与“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举办“平顶山市村庄规划编制试点村干部培训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研修班”“淅川县城镇规划管理培训研讨班”等技能培训班,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发挥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需求导向,紧密对接乡村振兴对技术人才的现实需求,开展“转理念、转模式、转路径”的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实践,培养“靠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组织师生参与河南省自然资源厅“乡村规划、千村试点”,参与完成河南省35个试点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实践锻炼,240余名师生受聘为省自然资源厅“下乡规划师”。立足平顶山,组织300余名师生完成平顶山市域2584个村庄的“两图一书”编制工作。为完成住建部“郏县乡村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项目,对共同缔造郏县试点的古树名木、传统村落、历史建筑进行保护等方面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组织师生参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治理方案设计,不断提升为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贯彻落实绿色低碳转型战略,着力培养绿色节能人才

面向绿色产业,培养绿色节能人才。对接“双碳”目标,为满足绿色产业发展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等环节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在课程设置环节,如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新设能源互联网与智慧能源、储能技术与原理等课程,推进能源与信息技术融合,使学生掌握绿色能源应用技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新设低碳智慧建筑、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等课程,着力增强学生的建筑节能技术应用能力。在实践环节,依托校园建筑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加强应用物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实训,着力培养光伏节能人才。交通工程专业师生参与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改造、“分布式光伏+储能+微电网”的交通能源系统分区域构建,着力培养绿色交通人才。智能建造、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造价等相关专业学生参与高星级装配式绿色建筑和装配式超低能耗建筑综合示范工程、区域性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区的建设,着力培养绿色建筑人才。
       打造“生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绿色生态课堂。学校高度重视营造绿色育人环境,坚持OBE教育理念,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生态和谐”土壤。以打造“生师学习共同体”为牵引,实施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模式,构建绿色教学形态和业态,推进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实现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充分展示学生的所学、所悟、所感、所获,构建了一个有信度、有效度、有难度的绿色生态课堂。
       开展绿色教育,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开展绿色教育,开设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学、环境保护概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等课程。组织学生参与湛河治理、湿地监测、国土调查、村庄调查等科技服务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探索和丰富绿色教育的内涵和形式,培养新时代具有绿色理念和绿色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创建智慧绿色低碳示范校园,鼓励师生低碳出行、塑料替代、绿色消费,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提倡绿色居住,节约用水用电,合理控制夏季空调和冬季取暖室内温度,开展节能降碳宣传教育活动,厚植学生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文章原载于河南高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