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爱 故 我 在


有人说,我太固执了,一个部口而已,付出那么多时间精力值得吗? 我也问过我自己,值得吗?

值得!去年整理编辑部仓库的时候,我见到了以前报纸的合订版。 从 1982 年 《安阳师专报》创立到《安阳师院报》发行,从黑白印刷到电子期刊上线,这张报纸见证了多少岁月更迭,历史变迁;它记录了多少学子的求学之路啊!在风霜雨雪中,它已经走过了 40 载春秋,诉说着这座百年老校的人文情怀。 看着那些泛黄的纸页,那是前辈留下的足迹。第一届学生记者这个时候有的已经当上了爷爷奶奶, 过上了退休生活。我不知道如果他们有机会再次立足于母校,翻开那些尘封的报纸,他们会是什么样子?是否还会想起当年那个年少轻狂,意气风发的少年?是否还保持着自己的那颗初心,一直坚守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是否还会回想起属于他们的青春记忆,那些曾经相伴的老师、同学? 或者,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我不禁想到了自己。 这几年来,我拿着记者证一次又一次地穿梭在学校各种大活动现场, 进行实时报道、采访。我用我的笔、我的文字去讲述学校的故事、青春的故事,也因此有了和那么多优秀的人物进行对话、交流的机会。我是多么的幸运,成为学校历史的见证者、书写者,从一名旁观者真正地成为学校发展的建设者。 这更加坚定了我要留在这里的决心。

留到最后,真的能感受到,校报也好,融媒体中心也好,对所有大学生记者来说,它不再是一个部口,一个组织那么简单。 更多的,是一种归宿、一份情怀、一份牵挂。 纳新宣传的时候,我把我们的报纸上一些优秀的、获得过好新闻奖的期次拼在一起,做成了一块展板,并把它放在学校的西门口,供大家参观欣赏。 很快,它便引来了一群同学围观。 我看到一些已经退部的同学,他们自发性地站出来,向同学们讲述有关校报的情况,鼓励大家加入。

老师对我们说,无论在任何时候,融媒体中心永远是我们大学生记者团所有成员在学校的一个家。如果想家了,随时欢迎回来看看。 在外面受委屈了,遇到困难了,只要开口,老师和同学们都会鼎力相助。

每次去办公室,真的就像回家一样。 融媒体中心各个部口的同学们情同手足。我们坐在一块儿总有聊不完的话题。 每逢期末考试,学长学姐们都把复习资料全部分享给我们。有人问,你们每天做新闻报道那么忙,是怎么兼顾学业的。 他们不知道,当其他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我们的学长学姐已经给我们探好了路,由他们带着我们走到河的对岸。

真的很高兴我一路坚持到最后。 感谢我在这里遇到的那些可爱可亲可敬的人啊, 他们就像一道道阳光,温暖和照亮了我的整个青春岁月。 我没有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当初我对前几位负责人和刘老师许下的承诺,我做到了! 我也在这里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变化了,我变得更加自信、勇敢、坚强,能够独当一面了。

我们因为共同的爱好,在这里相遇、相识、相知。 我们用我们的青春,在学校发展史上留下我们的印记。 即使有一天, 学校的教务系统里已经查不到我们的信息,可报纸上留存下来的文字,依然记录着我们的时代。 无论我们在任何时候谈起安阳师范学院,我们都会想起我们一起采访、并肩战斗的日子。

刚来编辑部的小学弟对我说:“学长,我真的很喜欢写作,每一次拿起笔,我都感觉生命在我的笔下又重新演绎了一遍。 所以我当初真的特别想加入校报,想用我的文字去记录学校的故事。 ”是的,写作就是人的第二次生命啊!

我非常感谢《安阳师院报》,它给了我一个能让我大显身手的机会, 它帮我完成了我想成为一名学生记者的小小梦想, 它承载了我的一个文学梦。 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我对文学创作更加热爱了,对我的母校更加喜欢了, 对百姓基层的生活更加感同身受了。 生活虽然艰辛,但是他们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在这个世界上努力地绽放着。 我也真正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生命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具有无穷的力量;生命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具有无限的可能。 总要有人去记住那些平凡可爱的人,记住那些平淡幸福的人间烟火。 我愿意去做那个人,记录这个时代,为他们发声。

这些经历也更加坚定了我要留下一些东西在这个世界上,它可以是一部小说,一本自传,或者一套纪念册。 那些文字至少证明我来过、爱过,并为之疯狂过、努力过、奋斗过!

节选自李英杰《我和安阳师院报编辑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