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家风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每一个家庭成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家风正则民风正。而亲情犹如汪洋大海上的那叶小舟,拯救了挣扎在其中的人们,是漆黑港口的那盏孤灯,期待着那返航的人们。
记忆中的爷爷,和蔼可亲,善良淳朴,一生朴实勤劳,将所有的爱都留给了下一辈和周围的人事物。孩提时爷爷七十来岁,早已白发苍苍,脸上布满皱纹,写满了多年来的辛酸与不易。小时候每次父亲带我们回老家,爷爷和奶奶见到我们总是喜出望外笑呵呵的,满屋的柜子里找他们放了许久不舍得吃的好东西,桃酥、果子等甚至有些放过期的零食,还要我们带走。我知道,爷爷送的袋子里装的不仅仅是吃的,还有满满的爱。
印象最深的是爷爷住的乡下屋舍房前屋后一大片高耸粗壮的杨树林,在烈日炎炎的夏日里遮挡了似火的骄阳,父亲说那些都是爷爷亲手种下的。夏日里坐在房前的庭院的木椅上,听着微风吹过树林间阔叶的策策声,凉爽又惬意。爷爷为人厚道善良,一直深受村里人的敬重,周围的乡亲邻里也都喜欢来家里串门。有时看到我们回来了,爷爷会特意嘱咐路过赶集的乡亲帮忙稍回来一些肉馅儿,准备和奶奶一起给我们包好吃的饺子。等美味的饭菜做好了,总会让我和姐姐给周围的邻居们也送去一份,不忘分给大家吃,他们却留在最后吃。那时的爷爷还在厅堂内养了几十只兔子,小时候回去总会讶异家里怎么养了这么多只兔子,我总喜欢喂食时逗兔子玩,饶有兴趣地注视着它们红红而又警惕的双眼和吃东西时不停蠕动的嘴巴,生怕到嘴的食物被夺走的神情。父亲还说我们这一代小时候没有吃过苦,分不清农田作物。现在想来那些在爷爷家度过的童年,认识的各种动植物、庄稼作物甚至包括驴骡的区别,大概是在城市出生长大的我从没有接触过的。 记得有一次午后爷爷出去放羊,到田地里给兔子们割草,到了下午天色突然变得阴沉起来,雨开始越下越大,越下越密,怪不得奶奶说“六月的天,娃娃的脸!”只见等了许久还未见爷爷回来,我心里十分焦急,想带着雨具去找他,奶奶却担心我不熟悉路找丢了。快傍晚时远远地望到了雨色中爷爷朦胧的身影,我的心里才落了地。爷爷头上戴着斗笠身披蓑衣,已经被雨打湿了,扛着厚厚的一麻袋新鲜的草,但他仿佛早已习惯了一般。看到他弓背的身影,我当时突然眼泪就要流出来了,抑制住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即使上了年纪爷爷干活每次都是去得很早,回来得很晚。后来爷爷年龄更大了,家里的兔子也分送了出去,数量越来越少。
爷爷一代人和父亲年少时家境贫乏,受苦挨饿,后来日子即使好一些了,爷爷奶奶仍保留了一天只吃早、午两餐的习惯,晚饭一般很少吃。记得小时回老家,身上经常被蚊虫叮得一身包。有次我和小伙伴贪玩到很晚,爷爷到处叫我找了好半天才回到家,而我看到没有晚饭,为此哭闹并嚷着第二天要回父母家,那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眼中的落寞和失落。后来母亲见我每次回来都被蚊虫咬的满身包,也很少让我和姐姐回去了,后来上学逐渐忙碌之后渐渐和爷爷奶奶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直至他们去世,为此我内心常感到深深的自责和懊悔。
每每想起当年小时候和姐姐回乡下老家一起度过的短暂时光,我的心里总感到温暖又遗憾,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会永远珍藏不能忘记,遗憾的是他们无法看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普通人生活享受到的幸福与便捷,舒适和无虑,更从心底对他们深深的怀念和感激。
父母在,家就在。儿时的父亲上学成绩优异,热爱读书,但因为家庭成分的原因,父亲不得不辍学承担起养家的责任。无法继续求学对他来讲是一场灾难性的事件,父亲为此备受打击,心灰意冷的他一夜间竟白发,得了少白头。家里想尽办法为父亲到处求医使得本就不多的积蓄捉襟见肘,日子更加艰难,后来病虽然治好了但父亲还是落下了病根。艰难的生活并没有打垮年幼的父亲,反而造就他吃苦耐劳的性格,十几岁时父亲就随姑姑来到了城市谋生,生活再苦再累他仍坚持抽出一点时间读热爱的书籍。在我们出生后,父亲更是把希望都放在我和姐姐身上,儿时在饭桌上父亲总是和我们讲起他小时候的经历忆苦思甜,希望我们如何珍惜上学时光,我们都听熟了。
父亲用尽全力撑起了这个家,随着我们慢慢长大,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父母的年龄也逐渐增大,不知不觉中对我们越来越依赖,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勤劳节俭的作风。没有过多的言语,总是在我们身后默默付出,无怨无悔。家风犹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正是父亲的一声声叮嘱,让我明白家风就是面对困难时的坚强、乐观。虽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可他们的言传身教时刻教育我要爱国、敬业,要诚信、友善,奠定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我的人生带来了积极向上向善的力量。
如今,我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也秉持着这种精神。工作12年来,我严格要求自己,主动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看齐,认真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创新教学方式;努力工作,恪尽职守,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人,希望成为孩子的榜样,能够将良好家风传承下去,能够对得起上一代的付出。
(作者系我校外国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