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嘲简历也是学术“烟火气”
最近,南开大学胡金牛教授的自嘲式简历走红网络,在其介绍的专业名词和学术成就背后,括号内一行行自嘲的文字引人注目。简历中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天马行空的个人点评让读者不禁感慨,学术之上也可以有“人间烟火气”。对此笔者认为,教授是学术的符号,却不是人设的标签,有血有肉的大师才是对大学“包容”二字的最佳阐释。
“研究生课程原子核结构(经常因为选课人少而停课)、奇异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实验比较少,可以随便忽悠)……”在他的自叙中,括号外是专业,括号内是生活。从一些专家的摆架子、给建议到自嘲的学术“大拿”,人们对待二者的态度已经给出了他们“理想中的大师”的取向。学术需要严谨踏实,但生活可以率真而又随性,胡教授愿意告诉学生自己的不足之处,告诉他们学术需要一步步地攀爬,没登峰前他也曾是“咸鱼”。
大众之所以会喜爱,是因为胡教授幽默且接地气的个人风格更易接近,他们所表达出的赞许和认可,实际上也是对自由、包容的学术氛围以及接地气的教师形象的期待。开放的社会与开放的大学需要的是更多鲜活的个性,曾经因祖国科技发展需要而培养出的相对刻板、严苛的学者已经逐渐成为过去式。
人们常言:大学之所以能成为大学,不是因为大学里有大楼,而是因为大学里有大师。高校的包容与学术研究的自由正是孕育出胡教授独特个性的源泉,而有趣的灵魂也更能吸引学生去关注、了解这些教授们,进而培养学习兴趣,将知识传递下去,让大学“永垂不朽”。同时,大学的包容意味着学者多样的个性可以共存,严苛与严谨的“高冷”教授也没必要因为大众取向而改变自身个性。
有网友称胡教授为“凡尔赛”,事实上,胡教授简历上亮眼的荣誉也并非一直存在,一个人的人生不可能一直高光,从下到上攀登的学术生涯正是学子们青眼相待的对象。一些学子最初也许是被教授的幽默吸引而来,而在了解学术研究不易的人眼中,他们真正共情的是成就前也有苟且、困难中仍在努力的自己吧。
每个人都是胡教授,成就与苟且兼具,自嘲式简历代表的不仅仅是幽默的人格形象,更是承载着人们对于更贴近大众的学术知识传播方式的向往。大学大在包容,好教授的标准没有绝对的定义,人们喜欢的不过是随性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