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思政教育的三个维度


2020 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肆虐,在国内多点频发,给社会发展及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了深远影响,也给高校师生学习生活及心理建设提出了巨大挑战。做好疫情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深入研究重大疫情下思政工作的关键点、切入点、着力点,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把中国战疫的“活教材”,转化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鲜活素材,做到正面引导、主动引导、因势利导,让广大青年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广泛实践,上好抗疫思政大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实践历练中增长经验智慧,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长才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直面时代大考、回应时代之问,而实践是从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化的重要一环。亲身参与抗疫,对广大学生来说,既是一次特殊的人生经历,也是一次深刻的使命担当教育。2022 年初,河南许昌出现疫情,许昌学院的数千名学生组建“薪火联盟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奔赴家乡抗疫一线,化身社区城镇的“守门员”、疫情防控的“宣传员”、交通枢纽的“协管员”,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淬炼初心,彰显担当,擦亮了青春底色。几年来,全国各地广大青年学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新时代青年学生敢于担当、可堪大任。灾难亦是教材,困难更是磨砺,高校要积极引领广大青年学生真学真悟真体验,坚定抗疫信心,在这场思政大课、人生大课中身体力行,不断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激发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

内向深耕,焕发思政课堂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要将伟大抗疫精神和抗击疫情的生动实践有机融入到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中去,讲述医护人员、科研人员、基层一线人员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讲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牺牲奉献,冲锋在前、迎难而上的伟大壮举,及时回应疫情防控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外复杂形势发展变化带来的诸多新挑战和新风险,把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优势,作为加强制度自信教育的生动案例和鲜活素材,讲好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斗争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使用专题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方法,借助讨论、辩论、演讲、情景剧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实现理论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面对面,做到遵规矩有高度、善思考有深度、讲方法有温度,让学生在深度思考、深度参与中增强获得感。

内外协同,汇聚思政育人合力。思政教育不应只被限制在课堂中。在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要着力构建基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大思政”工作体系,打破理论主课堂、网络新课堂和活动大课堂边界,形成不间断、无盲区的育人立体网络,贯通课堂、校园、社会思政资源,努力构建一体化育人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彰显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叠加效果。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已成为他们中绝大多数的学习生活新常态,学校要积极探索构建网络文化供给转化机制,拓展网络平台,强化内容供给,激活传播形式,构建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融媒体+育人”工作体系,实现线上线下思政育人平台协同。另外,还要建立信息发布机制,密切关注网络舆情,针对大学生在疫情防控背景下产生的“次生”心理问题及时开展心理调适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