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 路 蓝 缕
———老教师杨景章教授的本色人生
满腔赤诚,忠诚爱党,甘做绿叶衬红花,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牢记心间。 他们就是由各地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组成的“五老”队伍。 在关心下一代成长过程中,“五老”队伍虽已年逾古稀,但激情依旧,责任不减,充分发挥自身余热。
杨景章,男,1936 年 12 月出生,辽宁凤城人,中共党员,教授。 1960 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水利水电学院(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前身)工作。 先后主讲过“机械制图”“工程机械制造工程学”“工程机械修理学”“铲土运输机械设计”“工程机械动力学” 等课程。 1981 年—1990 年任机械系副主任,1990 年—1995 年任机械系主任。 1996 年12 月退休。
杨景章老师的任教历程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搬迁史紧密相连。 他用汗水和青春浇灌教育事业土地,他吃苦耐劳,对教育事业充满激情,热爱三尺讲台,深入实践,编写教材,默默支援了兄弟院校,也为我校赢得了荣誉。
和杨景章老师交流过程中每每谈起党,他的语气间总是溢满感激之情。 思绪拉回了杨老师青年时期的记忆,他说,多亏了中国共产党,家里分得了土地,温饱问题才得以解决。 杨老师说从读初中开始,到高中再到大学都是在国家助学金的支持下才完成了学业,因为在当时那个年代,又身处农村,单靠家庭去负担读书的费用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杨老师从小就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热爱且感激党和国家。 用杨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的家,也没有现在的我”。
杨老师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他在大学的时候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后来到学校工作时又再一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他说,“党培养了我,希望能为党做点事,也希望在工作上能够做得更好”,终于在 1979 年,他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艰难的白手起家路。 我校工程机械专业最早招生于 1956 年, 是全国创办此专业为数不多的几所院校之一。 由于专业创办的早,全国同类专业少,加之当时全国工程施工机械化程度较低,有关此专业的书籍很少,合适的专业教材近乎没有。 上课教材大多是自编讲义或取用相近专业教材代用。 在接到去湖北丹江口工程局‘接受再教育’,收集资料,编写专业课教材的任务时,杨老师非常高兴,决心在实践中广泛收集资料,总结实践经验,编写出有实用价值的教材。 那时条件艰苦,杨老师和同去的教师与工人师傅们一起住在一个大房间里,顶着冷到不能入睡的寒夜,把“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念压在心底,每天雷打不动的到机械现场查看资料与翻阅书籍。 最终于 1971 年 3 月底完成了《工程机械构造与运用》的初稿。
1971 年下半年,杨老师仍未停歇,依旧奔忙在为编写教材的收集工作中。 1971 年末,资料收集工作基本完成。 杨老师于 1972 年 3 月住到了邯郸地区汽车修配厂进行现场编写教材。 当时邯郸地区汽车修配厂的生活条件非常差,没有桌子,杨老师就找了几根木棍,把从学校借来的大制图板支架起来当桌子,每天晚上编写到两三点钟。 编写中遇到实际技术问题则在白天下到实地去考察,实地研究解决。 由于编写工作时间紧迫,又加之工作压力大,杨老师突然产生心率加速和眩晕, 连觉都不能睡,但仍在坚持编写工作。 到了 1972 年下学期给第一届工农兵学员上课时, 杨老师所编写的《建筑机械修理》(共三册)刻印本教材终于发到了学员们的手里。 此教材用了几届,反响十分好。 其主要特点是内容丰富,资料齐全,特别适用和“解渴”,被不少学员和修配技术人员称为“宝书”。 为此经过几次修订,1976 年由学校印刷厂铅印成册,此书除我校采用外,还先后被全国二十几所大学,大专和中专院校使用。 交流中,杨老师三句话不离编写教材。 “人材、器材、与教材是办学必备的三材,没有适用的教材便不可能保证教学质量。 ”他一直致力于“克服教师理论偏离实际,能说不能干”的教材编写工作,几十年来耕耘不息。
谈到未来时,杨老师对大学生也有着殷切的寄语。 希望当代大学生努力学习,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多为国家贡献出一份力量。 打好根基,学好本领,心系国家,守住初心本心,做好当下,学好真本领,不断丰满自身羽翼,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