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方奇教授:躬身垂范,让教育在奉献中闪光

2003年,秦方奇教授来到平顶山学院工作,在近二十年的工作生涯中,他一直兢兢业业,矢志不渝,为学校播下“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种子,负责学校教务处工作,共同经历点点滴滴,在教育路上一直充满激情,为平顶山学院高质量发展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学科和专业建设是接力赛,我们是平顶山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第一代学人,肩负着开疆拓土的重任。秦方奇教授这样说道。近年来,秦方奇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人民军队报刊研究,推动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先后主持河南省社科规划和省高校社科研究重大项目《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报刊和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研究》,在《光明日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文学史料》《新闻战线》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出版学术著作6部。

“新”开拓学院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对秦方奇教授工作态度的最好诠释。2008年6月,新闻与传播学院正式从文学院分离,独立运行。作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创院院长,在13年的建院过程中,在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秦方奇教授始终秉持着“崇真务实、博闻求新”的办学理念引领学院发展。在秦方奇教授的带领下,新闻与传播学院全体教师团结一心、踔厉奋发,探索出了一条地方普通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近年来新闻与传播学院顺应新闻传播行业和教育发展变化,在科学研究和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但回想当时创建初期,也遇到了严峻的困难,那时学院共有教职工19人,2个本科专业、1个专科专业,学生500余人,面对专业教师不足、专业设备短缺、实训实验室建设不完善……奋力推进学院建设发展谈何容易。每当秦方奇教授回忆起当初在解决师资力量与设备不足等问题时,不禁感慨:“长路漫漫,行则将至。”面对重重困难,秦方奇教授选择迎难而上,通过“北上”“南下”,从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区一流高校引进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人才来学院从事教育工作,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和支持力度,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充分发挥外聘专家在教学、科研、青年教师培养等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强化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截至2020年底,新闻与传播学院引进博士10人,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到中国传媒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学院的教学条件也发生了极大地变化,先后两次申请到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广播电视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建成了采编播控一体化全媒体实践教学平台,满足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广告学、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不断探索校媒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与大河网、天基传媒公司、警翼公司等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建设行业学院——大河传媒学院、校企合作共建工作室等模式,以真实项目为纽带,深入开展团队、课程、专业、平台共建,达到人才共育、成果共享。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秦方奇教授所在的新传院教学团队抓紧抓实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校内外实践教育平台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先后获批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2个国家和省级一流专业,《普通话语音和播音》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一流课程,2个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广播电视艺术学获批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硕士点建设培育学科,建设全省第一个传媒类行业学院——大河传媒学院,一批又一批师生在国家级省级专业竞赛中获得大奖2019年教师节,新闻与传播学院获得“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谈及新传院今后的发展,秦方奇教授说:“科技革命带来的传媒生态仍在重塑过程中,传媒教育要以‘新文科’理念,通过专业数字化转型,重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心”实现角色转变

2018年,秦方奇教授奉命担任学校教务处处长,新身份新使命,从“秦院长”变成了“秦处长”,教务处肩负着全校日常教学组织管理服务、教学建设等工作。那时全国教育工作会、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先后召开,新时代新形势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务工作承担着学校的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分配、教育教学方法指导、教育质量监控、多部门协调等多项职能,日常工作繁琐而复杂,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无法正常运转,影响广大师生正常的教学活动。从单一的学院管理到协调全校层面的日常教学运行与服务,任务重、责任大,工作的压力第一时间扑面而来,但是秦方奇教授却总说:“压力是动力最好的催化剂”。他始终秉持着一贯不轻言弃的作风,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和教务处及各学院同事的积极配合努力探索,成功地实现了角色转换,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尽心尽力。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秦方奇教授更加注重“新”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新”建设的路途并不容易,面对各种工作方案的多次修改、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为繁重的工作增加了难度。但是秦教授凭着多年的管理经验,他在工作中坚持“两个狠抓”不动摇,那就是抓学习、培训;抓重点,带全局。秦方奇教授说:“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的新举措、新要求,我们必须要深入学习才能领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做好骨干教师培训,把学习成果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工作中,他坚持问题导向,从制订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双万计划,筹备平顶山学院新时代本科教学工作会,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到致力于临床医学专业申报,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建设等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梳理、细化、分解,严格按照时间节点,高效推进工作落实。面对高强度的工作,秦方奇教授不禁感叹道:“在这一路上有幸能与教务处这样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团队共事,是同事们的敬业精神及支持配合成就了我教务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正所谓“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无敌的团队”,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教务处全体同事的共同努力、埋头苦干学校各部门的通力配合才使得平顶山学院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迈向新台阶,取得新成绩。

“教务处与老师们接触较多,既是管理者,更是服务者,管理与服务相辅相成,管理强调规范、标准、质量,追求高效,服务强调全面、深入、温度,追求和谐。”面对教务管理工作的特点,秦方奇教授这样说道。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秦方奇教授慢慢地与部门同事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就是“面对学校师生到教务处沟通工作时,凡是遇到疑难问题、新问题,部门人员一定要勤思考、善沟通、多研讨,想办法尝试解决,不能轻易说‘不”遵循着这个约定,教务处全员分工协作,不辞辛劳,加班加点更是成为了常态,以高效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学院老师的尊重和称赞,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平顶山学院管理育人的教育理念。

在学校领导的坚强领导下,经过教务处和各学院的共同努力,学校顺利完成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并召开平顶山学院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方面,走在了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学校获批国家一流课程和一流专业获准建设、国家级新工科建设项目,获批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建设学校师范技能综合训练中心,启动全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及师范专业认证、工程专业认证。特别是在2020年初始,完成了新冠疫情期间日常教学、毕业论文答辩、实习实训、课程考核等工作,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平稳有序地进行。

“信”支持学子笃志

多年的管理工作经历及教书育人经验,在传授心得的过程中,秦方奇教授认为,教师的言传身教对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尤为重要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新闻与传播学院工作期间,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深耕课堂教学和创新实践教育等方面做出多年的努力在教务处工作时,他更是一丝不苟事无巨细,坚持以生为本、服务育人理念创新教务管理工作新模式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言传身教、求真务实,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对学生品德修养、严谨学风、求实作风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学期间,秦方奇教授主要讲授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和文学审美素养,以美引真臻于善,以文化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主要研究领域鲁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文献整理研究获得教育部社科基金和省社科规划项目其中,秦方奇教授整理编校的现代诗人《徐玉诺诗文辑存》获得了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在担任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后,的科学研究方向也经历了调整转型,有意识的把现代报刊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近年来专注于人民军队报刊这一领域,开展初步探索并将科学研究育人相结合,带领团队成员和学生开展红色文化的研究和传播。近年来,秦方奇教授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研究项目1项、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4项,主持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项目1项,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他先后兼任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视听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理论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南省普通高校戏剧影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每当回想起自己带过的学生,秦方奇教授不假思索的说出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刘宁、聂奇、郭晓伟、王少钏、满意、王翌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王海洋、马腾飞、刘佳兮、迟延辉、赵吉光……特别是新传院播音专业第一届优秀毕业生刘宁让他印象尤为深刻,秦方奇教授说:“在刘宁大三那年,恰逢湖南衡阳面向全国招聘播音员主持人,在新传院老师的指导下,他与中国传媒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的播音专业学员同台竞技,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时至今日,刘宁已成长为湖南衡阳电视台的中层骨干。“新闻与传播学院每年都会举办学生的专业毕业汇报演出,每当看到同学们在舞台上自信、精彩的展示,看到他们经过四年的专业培养,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都得到了较大提升,而感到无比自豪。”秦方奇教授说。

从秦方奇教授的言语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在平院工作二十载,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实现人生理想。秦方奇教授坚持初心、潜心研究,目前仍在深入研究人民军队报刊研究的科研课题,参与编撰河南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发展报告(年度发展蓝皮书),为河南省本科专业建设不懈奋斗。秦方奇教授情系学校发展,感恩平顶山学院提供的发展平台。最后,他深情寄语师生:“奋发进取,逐梦前行,相信年轻一代新传人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