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常言道:“不弃微末,久久为功”。看平院学子,或以诗词歌赋为好追寻诗词人生,或以实践出真知为向拥抱专利之果,或以匠心独运为本立志逐梦前行。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他们的成功皆因志在成功,未尝踌躇。
力耕不辍,方享专利之果
陈梦瑶是医学院2019级药学专业的学生,三年来在专业学习的道路上,陈梦瑶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将所学知识付诸于实践,在校期间一直跟随老师在实验室里做课题研究。2021学年,陈梦瑶综合测评成绩位居班级第一、专业第一,获得过国家励志奖学金,积极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获得河南省一等奖。杨振华老师欣慰的说:“梦瑶是一个非常勤奋努力的学生,常常待在实验室里做实验,能够学思结合,学以致用”。
狡黠的月光透过窗子照在陈梦瑶疲惫的脸上,她揉了揉酸疼的脖子,继续盯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申报材料。她从早上6点到晚上11点一直待在实验室此时此刻,她正研习着有关药物合成的实验。“在实验室,我不仅能够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还能充分地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使所学知识也更加的牢固”。陈梦瑶说道。2021年初,刚刚进入大二的陈梦瑶毫不犹豫的选择加入到杨振华老师的研究队伍,希望通过学习有机会申请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项专利。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为了确定好选题,陈梦瑶喜欢用一个小本子,把平时思路的火花记下来,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沉淀,初步确定了研究方向——药物的新制备方法。之后就是漫长而紧张的实验阶段,可是实验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有一次陈梦瑶在做完一个完整的药物合成实验后,由于晾晒不当致使最终实验以失败告终。惋惜之余,她上网查询了先前关于药品晾晒装置的资料信息,但是她并没有找到高效便捷的药物晾晒装置,这恰恰是药物制备方面的一个短缺。这给陈梦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她决定要申请一项关于一种药片晾晒装置的新型专利。这个想法再和杨老师沟通后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之后,陈梦瑶就在杨振华老师的指导下一步步的思考探索、梳理思路、书写材料......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种中药饮片生产加工用晾晒装置”的新型专利成功申请。
这种晾晒装置晾晒效率极高,且便于晾晒后收纳。“东西虽小,但倘若能真正运用到药品的生产加工中,必能有效节省药品生产成本,提高药品晾晒效率。”陈梦瑶信誓旦旦地说。回忆起申报专利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陈梦瑶脑海中浮现的是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是看到专利证书是难抑的骄傲,更是实验室里一盏盏孤冷清灯,和每一个坐在电脑前的不眠之夜......
陈梦瑶坦然的说:“在生命最黑暗的时刻,药物能给病人带来生的希望。我希望世界能够少一点痛苦,多一点温暖”。面临升学和就业的选择,陈梦瑶想要继续在医药科研领域学习和探索,断学习医药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坚持热爱,追求诗词人生
午后时光,暖阳顺着叶与叶的间隙缓缓流下,流到了书上,浸湿了文字,流进了女孩的心里。这位颇具书香气息的女孩就是文学院202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王镜婷。在学习上,她坚信学习使人优秀,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当作人生信条,并落实到她的学习生活中,曾荣获三好学生2021年河南省诗词大赛一等奖、2022年河南省诗词大赛大学生组二等奖、大学语文杯创新作文大赛三等奖等;在生活中,她以诗为友,以书为伴,在文学的海洋里畅游;手执诗书,心怀真诚,对文学充满激情。凭借着对诗词的的喜爱,与自身诗词的储备,在略显枯燥的学习生活中留下了一盏文学之灯,给予心灵慰藉。
小时候,王镜婷酷爱武侠小说,十分喜欢古龙、金庸笔下描述的侠义世界,其中最吸引她的便是书中所蕴含的诗词。在《陆小凤传奇》中,王镜婷偏爱剑侠叶孤城这个角色,被他的名字所吸引。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后,得知此名取自王之涣《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通过这样的阅读方式,王镜婷仿佛打开了古诗词的大门,随着阅读的深入,她不断探寻诗词中的意蕴,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也成了她最早的学习诗词的良方。随着2016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的热播,在全社会掀起了对诗词的热爱之风。她不禁暗想:“什么时候我也能登上这诗词的舞台啊?”
于是,王镜婷在初中时就利用课余时间把高中的必背古诗以及课外选修古诗全部背熟。除此之外,王镜婷还在喜马拉雅APP上搜索诗词栏目,如“诗词入梦系列”、“蒙曼品唐诗”、“古体诗与格律诗”等,这让她脑中的诗词储备量也逐渐丰富,使她看到了更为广阔的诗词世界。进入大学后,王镜婷坚持对诗词的学习。每一季的诗词大赛她都会观看。不仅如此,王镜婷合理安排学习并制定了每天学习2首诗的小目标。每到周末,经常能看到她在图书馆借阅诗书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她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诗词舞台。
有志者,事竟成。在经过学校院系初赛,校级复赛、决赛,王镜婷获得了“平顶山学院诗词大赛一等奖”,拿到了河南省诗词大赛的入场券。面对诗词高手如云,王镜婷还是稍显信心不足。在闫真真老师的指导下,王镜婷逐渐重拾信心,放松压力,也踏上了梦想的舞台。10月20日,2021河南省诗词大赛省级决赛在南阳市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600余名晋级选手齐聚南阳大剧院,共享诗词盛宴。此次总决赛中分“大浪淘沙”“月宫折桂”“飞花令”“诗画中原”四个环节。在第一关大浪淘沙关节中,王镜婷以92分的优异成绩成功晋级下一轮,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了2021年河南省诗词大赛一等奖。在2022年河南省诗词大赛中,王镜婷获河南省诗词大赛大学生组二等奖,并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诗词大赛线上千人团。
王镜婷喜欢诗词,也喜欢与朋友分享诗词。“镜婷很热衷与我们分享古代知识,讲的也十分形象有趣”。她的室友张淼淼说道。发挥才智,则锋芒毕露;凭借感情,则流于世俗;坚持己见,则多方掣肘;唯有坚守初心,方得始终。希望静婷同学能坚守初心,在诗词之路越走越远,以热爱追寻诗意人生。
浮华之外,是现代柴烧独特的艺术
陶瓷应该是每个人都不陌生的名词。王宇初入陶瓷学院时,就如大多同学一样,并且以惯有的思维认为陶瓷仅仅是碗、盘子、罐子等器皿。就在这样的“较为片面”的认知中,他走进了陶瓷学院2018级陶瓷艺术设计2班。即使是初次接触陶瓷这门专业,王宇的学习目标很是明确。
2019年春天,王宇和同学们到达景德镇考察点进行考察的时候,他遇见了现代柴烧。从那以后王宇便查找有关现代柴烧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够更深层地了解现代柴烧这门工艺。幸运的是,半年之后通过房峰老师的介绍,王宇结识了一位现代柴烧的大师并向他系统地学习了柴烧的制作工艺与独特的审美价值,也认识到了独属于现代柴烧的古朴质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水量较为精确的把控,使得整个坯子不会因为太软而塌陷,这便解决了核心的问题,也就减少了因烧制失败的成本。但他并不止步于此,王宇还要让更多人认识现代柴烧工艺,并发扬柴烧艺术。
在学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活动中,恰逢我国月球探测器玉兔号登陆月球,这给予了王宇一个新的灵感。他决定利用现代柴烧技术,制作出纪念这件特殊意义的作品。2021年11月,王宇的作品《探索系列——玉兔》被选入“上海柴烧艺术节”并成功出展,在浮华的世界之下,体现了一份渴望安静与朴素的心境。王宇的付出与汗水并不仅仅体现在现代柴烧,他也将自己所喜爱的油画制造的独特颜料和其中的刮刀技术与陶瓷相结合,以传统陶瓷颜料为依托,进行了大胆创新和构思。后来通过对新型颜料的不断创新,并加以刮刀技术,制作出了更为独特的艺术品——《刮刀瓷板画系列》。以蓝色为底,将油画的细腻、刮刀的线条与陶瓷的质感结合的艺术品。而创造出这种独特的颜料,更是使王宇获得了“互联网+”省赛铜奖和“挑战杯”省赛银奖。这同时也是将自己对油画的喜爱和自己的专业相结合的优秀成果。
当然,王宇的进步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至今为止,王宇已获得34项有关陶瓷的国家级奖项,而《中国牛》《餐桌上的乡村》都是他充满中国风的得意之作。王宇在与陶瓷共同生活、共同努力的这些年,他在陶瓷的路上获得了不平凡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