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厅二三事 文明多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从 2013 年的新闻热词“光盘行动”到 2021 年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制止餐饮浪费是老生常谈却又不得不谈的话题。
《锄禾》不只是一首诗,人人知辛苦更需要行动。近年来,学校在制止餐饮浪费、提倡勤俭节约方面下了很多功夫,通过不断改进食堂饭菜口味、丰富菜品种类、提高供餐质量等创新工作方法使餐饮浪费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食堂推出半个馒头一两米饭、半份菜小份面等餐食搭配,满足师生的个性化需求,就餐率提高了,厨余垃圾较之前少了一半多。同时信息化也在助力食堂服务工作,减少可能的餐饮浪费——2021 年 11 月14 日后勤服务大厅网站上有师生建议食堂的早餐面条换成小碗的,大碗吃不完可能导致浪费。食堂在收到师生建议后第二天就将面条换成小碗且价格减半。
可尽管如此,有一些师生依然没有养成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习惯,馒头吃了一半就扔掉;排队买的卤肉饭,吃完卤肉大概意兴阑珊,米饭全部弃之垃圾箱;绕路拿的免费汤,最终也免不了被倒掉的命运。他们视而不见食堂悬挂的“节约粮食,践行光盘,从我做起”横幅上的大字。
节约粮食 , 是美德 , 是素质 , 更是责任。制止餐饮浪费,需要海大人的共同努力,一粒米虽小,但积米成仓。“光盘行动”不是阶段性的口号,它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责任,它重在自律,贵在坚持。校园文明,让我们从一顿饭开始。
再说说一把雨伞的文明。食堂门口有专门挂雨伞的伞架,为的是方便师生放置雨伞,一方面方便师生打饭,另一方面雨伞上的雨水不至于弄湿食堂地面,降低滑倒的风险。
雨天,大多数师生都会将伞放在门口然后进食堂就餐,但少数人会将雨伞带入食堂。有的师生就餐时把雨伞往旁边的餐椅上一放就开始大快朵颐,全然不顾雨伞已经将旁边的座位打湿。食堂桌椅本就紧张,就餐高峰期更是 “一座难寻”。打湿的座位,就餐者若看到了还好,没看到恐怕就只能接受一屁股水的结局。
雨伞打湿的座位很是刺眼。下雨天,食堂里,一把雨伞,彰显文明。
再谈谈一句“谢谢”的文明。“拿个碗”,简单三个字,让人感觉生硬不舒服。如果后面加上“谢谢”,就给人不一样的感受:“拿个碗,谢谢”,多了二字,让人感到温暖,被尊重。
餐饮工作作为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组成部分,一直把“为师生”作为工作的第一目标。对于食堂员工而言,师生对于饭菜的认可就是他们工作最大的动力和幸福感来源。
对售饭窗口的阿姨说一声“谢谢”,因为自己能吃到美味可口的饭菜;对老师说一声“谢谢”,因为他们传授你知识;对身边的同学说一声“谢谢”,因为他们,你的大学时光更加多彩。一句“谢谢”,不止于食堂。
不浪费粮食、一把伞、一句“谢谢”,食堂里的二三事,看似细微,若每个人自律且顾及他人,那么我们与文明的距离,不止前进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