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机动力传动技术领域的奋斗者



仔细想来,一段儿采访就是记者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与采访对象进行的一次心灵对话。透过文字,就让我们一起走近2022 年度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得者徐立友教授团队,了解一些他们获奖之前和之后的事儿。

成长的足迹

将时针拨回到40多年前。1974年,徐立友教授出生于河南省息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提及小时候的梦想,他说:“一个人的梦想,总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变化。小时候家里穷,能走出农村吃上饱饭是小时候的梦想。记得上初中那会儿,母亲经常跟我说:‘你得好好学习,争取能吃上商品粮,我们再苦再累也值了!’每当自己在学习上想偷懒时,父母亲干农活劳累的身影总会浮现在眼前,母亲那句话总会在耳边响起。这些都会激励我更加勤奋学习。”

他的小学时光是在时大庄村小学度过的。那时候,学生的作业很少。每到农忙季节,学校总放10天左右的农忙假。老师们回家收种庄稼,同学们也各自回家帮大人们搭把手。每逢此时,他甭提有多开心了。时间如白驹过隙,一刻不会停留。后来,他在杨店乡初级中学、息县第一高级中学度过了美好的中学时光。

焦 作 工 学 院 四 年 大 学 生 活(1994.9-1998.7)对他而言收获颇丰: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具备了认真刻苦、善于钻研的学习能力,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等等。大学四年很充实,学习和运动是永恒的主题。课余时间,图书馆、篮球场总是有他的身影。

当一些“70后”止步于本科文凭时,徐立友却一鼓作气先后攻读洛阳工学院硕士学位和西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是《拖拉机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特性研究》。主要开展拖拉机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结构方案选型、主要参数计算优化、系统匹配策略、性能分析评价及试验验证等工作。课题研制的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在中国一拖拖拉机产品上推广应用,成果获2009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求学的道路上,他由衷地感谢自己的恩师:“周志立教授是我的硕、博导师。周老师知识渊博、治学严谨。从周老师身上,我不仅学到了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自 2001 年 6 月开始至今,徐立友一路从助教、系副主任成长为教授、院长。当问及有哪些经验与心得体会分享给青年老师时,他说了 7 点黄金法则:“1. 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前两年先站稳讲台,然后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学院学科方向,尽快加入一个科研团队。2. 积极申报省部级及地厅级科研项目,特别是国家自科基金项目。3. 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联合申报项目、平台及奖项。4. 做好成果的阶段性总结与凝练,积极申报各类奖项。5.在团队合作中得有大局观,不怕要吃亏,格局对一个人的成长或一个团队的壮大来说很重要。6. 搞清吃透学校学院文件精神,特别是涉及职称晋升、绩效考核方面的文件,对照文件要求,查漏补缺。7. 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瞄准本领域国内外前沿技术,调整和凝练自己的研究方向。”

不畏寒暑突破技术难题

师生传承往往造就不凡的业绩。谈及团队接触《拖拉机动力系统关键共性试验技术及标准体系》项目的契机及时间,徐立友娓娓道来:“团队从我的导师周志立教授开始就一直从事拖拉机新型动力传动系统理论与控制技术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经验和丰硕的成果。2014年开始,随着团队对拖拉机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动力换挡自动变速器、混合动力系统、纯电动动力系统等新型动力传动系统的研发成功,试验验证成为成果推向市场的重要环节。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课题的支持下,团队联合洛阳西苑车辆与动力检验所有限公司、洛阳拖拉机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山东时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国内拖拉机领域科研院所及知名企业,对拖拉机动力系统关键共性试验技术及标准体系开展研究。”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总有很多事情留在亲历者的脑海化为记忆。徐立友说:“印象深刻的事很多,谈两件事。一是团队成员的奋斗精神令我的印象尤为深刻。2016年寒冬,天气已经很冷了,为了测取田间犁耕、旋耕等典型作业载荷数据,在孟津区崔沟试验田,团队成员连续工作半月有余。黄土漫天,笔记本电脑容易进尘土,每天晚上都拆开清理尘土。寒天冻地,上位机在低温下容易死机,大家就拿棉衣裹住,在怀里监视数据,一天下来,手指都冻的麻木。吃饭就在附近老乡家里,晚上在谧静的乡村睡觉,大家怀揣梦想,冻并快乐着。在试验台构建、测试过程中,花费了较长时间,需要大家轮班来照看,比较辛苦。团队中的年轻人在这个过程中主动加班加点的工作,承担了繁重的任务,表现出了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奋斗精神。二是团队成员在面对问题时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令我印象深刻。项目初期,采用通过检测驱动轮和从动轮转速信号的传统方法计算瞬时滑转率时,误差较大,如果对信号实时降噪的话,系统硬件计算和存储能力又不够。为此,团队成员开展多轮研讨,大家各抒己见,当场进行必要的计算仿真验证。经过近一周的充分讨论,确定了基于 GPS、轮速传感器、车身加速度计、车轮角加速度传感器的多源数据融合方案。通过集思广益,充分考虑到技术难点与困难的所有解决路径,为后期项目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接着,他介绍了团队成员合作的细节:“团队中河南科技大学的闫祥海、张静云及陈小亮重点解决了动力系统试验数据获取方法、动态加载技术及虚拟试验平台构建技术。洛阳西苑车辆与动力检验所有限公司的贾方、李京忠、王宁毅、尚项绳、韩建刚、陈嵩等负责拖拉机动力系统及整机试验装备的研发与试验标准制订。洛阳拖拉机研究所有限公司的刘孟楠、赵一荣等负责试验装备性能检测与优化。中国农业大学的谢斌、宋正河对拖拉机动力系统载荷特性进行了研究。山东时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徐海港对拖拉机动力系统及整机试验装备工作可靠性、检测精准度等方面进行了试验验证。项目通过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提出了数据获取方法,突破了动态加载技术,创制了高精试验装备,创建了试验标准体系,为拖拉机动力系统新产品开发及性能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

将青春洒在这片热土

10月20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网站发布《关于表彰 2022 年度“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奖励项目的通报》文件。徐立友教授团队获2022年度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由赵春江院士等国内农机领域资深专家组认为:“项目创新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河南省农业机械化协会评价指出:“项目显著提升了拖拉机动力系统试验技术水平,为国产拖拉机动力系统性能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技术支撑、装备保障及标准规范。”

徐立友激动地说:“项目历经 8 年,凝聚多位农机人的心血,实现了拖拉机动力系统试验技术全面升级。获奖得益于与知名企业长期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更是学校、学院、团队多方努力的结果,也是机械行业对团队研究成果的肯定。好的成绩只代表过去,新的征途已经开始,团队将继续奋斗在拖拉机动力传动技术领域,为国产拖拉机性能提升贡献绵薄之力。”

对于今后的科研工作,徐立友早早做好了安排:“近日,团队联合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成功获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农机新型动力系统与智能控制单元技术研发及示范”,结合与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拖拉机动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团队今后将在氢能、甲烷、混合动力及纯电动拖拉机动力系统领域开展深入研究。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通过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和技术创新,产出大成果,力争实现国家奖的突破,助力我校机械工程“一流学科”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