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我校终身教授、豫剧大师马金凤先生
追忆我校终身教授、豫剧大师马金凤先生
“金凤”归天恸中原。5月30日上午,我校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黑纱环绕,庄严肃穆,校领导、师生在马金凤雕塑前默哀、鞠躬、献花,“马派”艺术传承班的小学员们登台表演《穆桂英挂帅》经典唱段,深切缅怀一代豫剧大师马金凤。
先生作古,师生同悲
5月29日上午7点15分,马金凤先生因心力衰竭在青岛安然离世的消息传来,让我校师生扼腕叹息。
学校党委得到消息后,高度重视,立即研究相关事宜。党委书记朱美荣表达对马金凤亲属的问候。院长赵健第一时间带队赶往青岛,协助家属安排马金凤先生后事,并代表市委、市政府和学校慰问马金凤家属。学校在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布置线下追思会,安排师生缅怀马金凤先生。
戏曲艺术学院青年教师饶骞是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的解说员,也是“马派”艺术的传承人。他说,马金凤先生的精神值得我们终身学习,尤其是先生对党忠诚、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她对我国文艺事业坚忍不拔、孜孜以求的实干精神。先生对待艺术一丝不苟,先生为人平易近人。愿马金凤大师一路走好!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今天看到马金凤先生离世的消息后还是不敢相信的,一代艺术家逝世,让所有人都痛心疾首。马金凤先生这一生大部分都活跃在舞台上,塑造了数不胜数让大众喜爱的人物形象,每出戏都把人物给演活了。作为戏曲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勤奋练艺,把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好。愿马老一路走好!”2020级戏曲表演班学生樊星月说。
“从小我就在奶奶的收音机里听马金凤老师的《穆桂英挂帅》,也是从那时候认识到了马金凤老师。机缘巧合,我有幸成为了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的讲解员,可以近距离去了解我的偶像,向更多的人去讲述她的人生经历和辉煌成就。得知马金凤病逝的消息,我不敢相信,一瞬间泪流满面。”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志愿讲解员孙兆迪说。
戏曲艺术学院“马派”艺术传承班全体学员集体在班级群缅怀马金凤先生:敬爱的马奶奶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怀念您!我们一定好好用功,努力继承好您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艺术财富!请您放心!我们一定尽自己最大努力把豫剧“马派”艺术发扬光大!
视戏如命,德艺双馨
7岁登台演出,14岁担当剧目主演,22岁倡议组建新式剧团,从旧社会唱到新中国,从稚气孩童唱到满鬓如霜,一辈子爱戏如命,熔豫东豫西调于一炉,创立“马派”声腔,代表作“一挂两花”久演不衰,唱响了中原大地。豫剧“马派”艺术创始者马金凤的一生就是一部梨园传奇。
在近一个世纪的演出实践中,马金凤平均每年演出200多场,演出的剧目有500多本,她不挑角色,不分角色大小,一切为了把好的节目奉献给观众;先后12次进京,5次进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获得高度评价和鼓励;到过边疆慰问前线解放军战士,为迎接香港、澳门回归,亲自参加代表团前去慰问。马金凤被公认为舞台艺术生命力最旺盛的艺术家之一,她热爱人民,待观众如亲人。
作为豫剧六大名旦之一,马金凤曾获得“豫剧功勋杯演员”和“豫剧艺术终身成就奖”等一系列殊荣,被称为国宝级豫剧大师。她也是20世纪舞台生命最长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之一,被称为国宝级豫剧大师、戏曲界的常青树。
“到人民中间去”,是马金凤毕生的追求,也是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诠释,“大众喜颜开”成就了“洛阳金凤来”。
作家老舍先生赞她是“歌舞全能手,悲欢百炼材。”马金凤先生却从未以名角儿、大腕儿自诩,而是始终扎根群众、敬畏舞台。“我的生命在舞台上”,98岁的马金凤对观众、对她为之奉献一生的豫剧艺术的深情告白。
在马金凤看来,《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等大戏受到群众欢迎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几代艺术家不断创新继承的结果。
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这样总结马金凤的贡献:为豫剧全面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创立了“马派”艺术、创建了戏曲中的“帅旦”行当、一生为人民服务。
马金凤是一个时代的标记,更是豫剧艺术的一座丰碑,她的代表作《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深深刻在几代人的心中,成为豫剧艺术的不朽经典。
“马金凤创立的马派艺术,是洛阳戏曲文化的杰出成果,是河南豫剧的骄人财富,更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珍品瑰宝。她不只是我们河南人的宝贝,还是全国人民的宝贝。”李树建说。
马金凤已逝,“穆桂英”常在
“把戏唱好把学生教好,是我的任务,能唱就唱,唱不了就教、就宣传豫剧。只要还活着,我就不能忘记人民交给我的任务。”马金凤生前曾这样说。
数十年来,马金凤扎根洛阳,言传身教,培养了大批豫剧名家名角。
她常常教导弟子学生,要“认认真真演戏,老老实实做人”。她的为人,对马派弟子影响根深蒂固。柏青说:“她给我们说,一定要不争不抢,老老实实把戏演好,心中装着老百姓,回报社会。”
我校戏曲表演专业历史积淀深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15人次获得“梅花奖”“文华奖”。2019年4月,“马金凤艺术周”活动期间,马金凤携弟子走进洛阳职业技术学院,为师生展示“马派”剧目经典唱段及折子戏,马金凤被聘为“终身教授”。活动现场,我校戏曲表演专业学生进行现场表演,“马派”弟子进行教学指导。尽管年事已高,马金凤却自己一步步慢慢走上舞台。那份骨子里对职业和观众的敬畏,令人动容。
同年4月,豫剧“马派”艺术传承基地在学校揭牌,马金凤被学校聘为“终身教授”。为了更好地传承豫剧“马派”艺术,弘扬豫剧文化,我校建立了洛阳市重点人文社科基地——“马金凤舞台艺术研究中心”,开办了“马派”艺术传承人班。
2021年4月17日,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开馆。展陈面积400余平方米,主要设“艺海求索,人民为根”“梨园瑰宝,马派艺术”“传薪播艺,芬芳满园”“豫剧泰斗,翰墨流芳”等展区,精心布置了数百件马金凤从艺90多年间的珍贵图文影视资料、戏服、道具和生活用品,通过文图视频和实物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展现马金凤先生的艺术人生。在满足游客参观需求的同时,还是研究、学习和宣传豫剧“马派”艺术,弘扬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场所。开馆以来,共接待近3000人次参观。
2020年10月,作为中国戏曲学院的荣誉教授,与其他艺术家联名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近年来的工作情况,并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在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马金凤备受鼓舞,她说:“总书记回信勉励我们‘要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这话说到了我的心坎里!能唱就唱,唱不了就教。只要我还活着,就不能忘记人民交给我的任务!”
2020年2月23日晚,我校“教学相长 经典传承”戏曲专场演出——《穆桂英挂帅》在戏曲实训中心剧场上演。这场历经半学期紧张排演的剧目让师生连连叫好的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校外戏曲爱好者的目光。
这次演出的最大亮点是“师生同台献艺”,展现“马派”豫剧魅力。为演好这台大戏,我校戏曲艺术学院多名近30年没登过舞台的老师纷纷加入。学生们也是拼尽全力。每天晚上八点多,参与演出的学生到校园凉亭练功成为他们的必修课。杨金花的扮演者是该校戏曲艺术学院16级学生周怡婷,也是小梅花奖的获得者。剧中不少角色饰演者为该校大一新生。
除了培养新人,马金凤还时刻关注着学校和家乡发展。
2020年4月1日,作为我校“终身教授”,99岁高龄的马金凤让儿子拿出1500元特殊党费给学校,助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2021年7月25日,百岁豫剧泰斗马金凤向河南省慈善总会捐款10万元,助力河南抢险救灾和灾后建设,并委托亲属转达对河南父老乡亲的慰问。
马金凤说:“培养下一代是我的重要任务,我有信心把下一代年轻的戏曲工作者帮助好、教好,叫他们接我们的班。我有信心把咱豫剧发展兴旺!”
音容随云去,经典永流传。
马金凤走了,“穆桂英”仍在。
愿这朵豫剧“洛阳牡丹”永远盛开在洛职师生心中,开在喜爱她的戏迷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