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植根于大别山脚下,鄂豫两省交界地,蜿蜒的山川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在这个“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的小城新县里,伴着英雄先烈的革命事迹,我一点点的长大,从天真儿童,到青葱少年,再到有志青年。 小城新县的红色记忆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让我铭记祖国今日的繁荣昌盛,离不开革命先辈的英勇奉献。

红色记忆伴我成长

小时候,我总是枕着星河璀璨,听奶奶讲述着先烈们热血奋战的革命故事。 彼时的我,尚且年幼,还不知道英雄的真实概念。 直到那次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

万紫山下的来龙岭畔,坐北朝南,斑驳的石碑上清晰的刻着“许世友将军故里”。 在这里,在小城新县,孕育了一位有勇有谋的传奇名将———许世友。 展厅的走廊介绍着将军的生平, 引得我连连驻足, 这位伯伯就是奶奶所说的英雄吗? 九岁的我充满好奇,心生敬畏的同时,一种自豪感也油然而生了。

走进纪念馆, 讲解员姐姐为我们讲述着许将军的英雄事迹。 从黄麻起义到土地改革战争, 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许将军戎马一生,为国家、为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 就像奶奶经常和我说的那样,许将军生前伟大,死后光荣,他忠党爱国,孝母懿德。

忠孝全大门的浮雕, 展示了许将军从普通战士到令人闻风丧胆的开国上将的经历, 那种气势磅礴、 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场景震撼了我许久。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又来到了许世友的故居,看着陈设简单,设计单一的卧室,眼前似乎再现了将军艰苦朴素的生活。

从展厅走出的那个小孩,明白了“忠孝两全”,明白了“侠肝义胆”,更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秉承着这份红色的记忆,我渐渐成长。

红色精神激励前行

2019 年的 9 月, 我刚刚升入高三。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河南考察,首先去的地方就是坐落于新县的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 瞻仰革命先烈的纪念碑、纪念堂。

小城新县,记载着许许多多的红色故事,在这里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留下了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事迹,走出了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 43 位开国将军,这里是当之无愧的将军县。

那天, 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影像。 英雄山上“红旗飘飘”,革命烈士永不能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瞻仰革命历史场所,就是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看着总书记慈祥且坚定的面容, 听到他说要铭记革命先烈,不忘红色基因,发扬红色精神的时候,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从小到大,生活在新县这座红色的小城里,耳濡目染,从革命先烈的事迹里不断地汲取养分,从他们的红色精神中我也学到了很多:默默付出、甘于奉献;勇敢拼搏,不怕困难;坠入低谷,却也能开出向阳之花。

总书记的到来,让生活在老区的我们备受鼓舞。 在考察调研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热络地同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拉家常,慰问乡亲们的生活,在得知新县乡亲们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绿色资源, 靠着因地适宜的乡村旅游走上致富路的时候,总书记十分高兴。

在高考奋战的那段日子里, 我总是能想起总书记来到新县,嘱托我们不忘革命先烈的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将老区建设的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红色精神激励着我,我也更加坚定信心:要以红军为榜样,向革命烈士学习,不怕困难,奋勇向前。 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路,练就本领,建设美丽家乡。

红色传承不忘本我

2022 年,我已经是一名大二学生了。离家上大学的日子里,我无时无刻都思念着这座红色的小城。 每每当人问起我的故乡, 我都很自豪的告诉他们, 我的家乡是著名的将军县———新县。今年暑假,我回到了家乡,成为了新县图书馆的一名志愿者。 在这里,我向读者推荐红色书籍,为他们讲述红色故事。 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名负责、认真、努力的志愿者,通过自己的力量将革命的精神、新县的故事传承下去,为家乡做贡献,接好时代的接力棒。

“江南的北国,北国的江南。 ”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观赏,聆听红色故事,重温革命历史,景色是优美的景色,背后的红色血脉才是我们真正要注意到的。

喜迎党的二十大,新县全体人民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面推进文明建设,坚定不移的加快老区的振兴发展,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不忘历史,才能走的更远。 红色的故事,红色的记忆,红色的精神,早已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就像英雄吴焕先的后代吴世友说的那样,“红色基因需要赓续传承, 我希望下一代的人能把革命先烈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

生于新县这片红色的土地,我骄傲且自豪,我希望在未来的每一天,我都能带着一份坚强与勇敢,带着一份拼搏与努力,不怕艰苦,勇于探索。 我希望将家乡的这片红色传承下去,不忘本我,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