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中医药文化传播之路
走好中医药文化传播之路
金秋时节,5000余名2022级新生踏入了山中医校门,即将开启崭新的人生篇章。迎新现场除了八段锦、舞狮等传统文化表演,还有发挥中医药特色的惊喜环节,报到新生可以免费领取中药茶饮、保健香囊、种子盲盒,以及现场体验推拿,媒体争相报道和点赞,引发热议。大家纷纷表示,此举既让大家体验了中医药疗效,又传播了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文化根植于深邃的中华民族哲学智慧,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生命观和方法论,为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推进中医药充分融入健康中国建设,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认为:人际传播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知情的愿望,而且能够影响甚至改变人们的信念、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振兴发展中医药必须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中医药文化,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示中医药学的魅力,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医药的内涵和价值,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
中医药文化传播要挖掘中医经典“宝库”,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中医经典底蕴深厚,兼具人文和科学属性,源于丰富的生活实践。天人合一、阴平阳秘、形神兼顾、顺天应时反映了中国人历来“尊重自然”“推崇德治”“崇尚和谐”的基本道德价值。根据中医“五行”理论,人生理系统的五脏(肝肺心肾脾)与精神系统的五德(仁义礼智信)一一对应,脏腑机能的强弱影响人的精神风貌,心灵道德的修养也能影响人的健康状况。这与现代医学所倡导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并重”的理念相互印证。抗疫“清肺排毒汤”由张仲景经方组合而成、抗疟青蒿素由《肘后备急方》启发提取等都是挖掘中医药学经典的生动实践。可见,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极高的生命智慧,是中华民族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遗产。因此要守住传统之根、追求变化之道,挖掘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契合点,学好用好中医药文化经典。
中医药文化传播要研究受众心理和传播规律,增强针对性和趣味性。创新表达形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解读,才能激发文化韵味,使中医药文化入脑入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五部门共同制定了《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应用,支持推出一批针对不同受众中医药文化产品。我校拍摄的微电影《寻找扁鹊》,以当代青年学子的视角,使医宗扁鹊与当代“扁鹊”们遥相呼应,让广大观众通过电影镜头“零距离”“零时差”地体验了中医药文化,点击量高达“30万+”,不仅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也为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提供了跨界合作的示范。实践证明,善于在时代语境中汲取精神内核,进行重构和再创作是创作中医药文化精品的必要途径,若将此类内容植入电视剧、纪录片、音乐、游戏、动漫等文化衍生品,寓教于乐,更容易激发人们学习中医药的热情,增强受众对中医药文化的情感共鸣。
中医药文化传播要培育新生力量,增强覆盖面和影响力。中医药文化要“火”起来,就要引导青年群体积极投身中医药文化创新表达,使他们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青年使者。年销售额超1400万元的艾灸用品、年收入达到150多万元的自主研发中草药面膜,以及雕刻、饰品等其他与中医药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都来自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创新创业团队。学校历来尊重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激活青年创造力、想象力、表现力,开设中医八年制扁鹊班、中药创新班、针推仓公班、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华佗班,建成5300平米、可以同时容纳120个创业项目、400余人办公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有效的方法团结青年、以务实的政策吸引青年,使他们成为繁荣中医药文化市场的原创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我们必须自觉承担起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使命任务,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传播中医药文化,让传统中医药学拂去尘埃、历久弥新,唱出响亮的时代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