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握时代脉搏,争做自强青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十个写入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古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其中“自强不息”正是对我们当代青年深深的希冀。
从当年的“小渔村”到现在的“大都市”,从当年的缺米少油到现在的全面小康,从当年的崇洋媚外到现在的国风热潮,习近平同志曾在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说:“100年来,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天之运行,时序轮回,昼夜更替,年年无间断,岁岁不停息。而“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因此,处于新时代的潮流中,我们青年当效仿天行之法,以踏实忍耐、勤劳奉献的姿态,戒浮躁、去骄奢,昂首奔跑,奋进新时代。
青年之自强,是于天地勤奋耕耘的态度,恪尽职守、吃苦耐劳。古有“文正”范仲淹划粥断齑,家境贫寒仍专心读书;今有“国宝”季羡林十年寒窗,牛棚艰辛仍笔耕不辍。齐白石“不教一日等闲过”,樊锦诗“埋头敦煌几十载”,科研工作者们隐姓埋名、攻坚克难,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全心为“两弹一星”而奋斗。我们或许尚不能做到前辈们“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呕心沥血,但亦需坚守吃苦奋进的优秀态度,物质朴素精神丰满,坐得住板凳,守得住勤奋,即使不能“三更眠五更起”,也要朝乾夕惕、求真务实。
青年之自强,是为百姓踏实奉献的精神,默默不言、心怀苍生。君不见“土豆院士”朱有勇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种植马铃薯解决当地百姓口粮问题;君不见“最美村官”秦羽飞耶鲁大学毕业后放弃高薪回归家乡,毅然带领乡亲们走上一条致富路;君不见大湾村村支书余静,将美好青春积极投身于大湾村脱贫攻艰战。大火中逆行的背影,疫情里奔波的身形,“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深林”。他们怀保民生,在正当韶华的年纪里践行着力戒空谈的品质,默默无言语,踏实做实事,心中自有一片绚烂天空。
青年之自强,是做实事热情执著的品质,意志卓绝、永葆激情。“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往昔前辈们以饱满热情投身于事业的浪潮,纵使筚路蓝缕,也仍坚韧不屈。倘若叶嘉莹先生没有对诗词的热爱,一生致力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她能有如今“风雅先生”之美誉吗?倘若钟扬院士没有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执著,于上千米海拔寻找种子,他还能受人尊崇而成“时代楷模”吗?正是因为一代代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国才亦能在各个领域攻坚克难——“梦天”问天,“蛟龙”入海,“天和”遨游星辰,为祖国绘制了一幅光风霁月的锦绣蓝图。
“虎瘦雄心在,人穷志气存”,秉承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跨过了“娄山关”,打赢了“攻坚战”,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正因拥有了“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勤奋态度,我们才能于低谷处胼手胝足地创造美好生活;正因拥有了“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奉献精神,我们才能于沉潜中得到自我升华;正因拥有了“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执著品质,我们才能在学习上锤炼意志,爆发卓绝力量!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如今,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作为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我们应牢记这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尽瘁于高尚之理想,神圣之使命,立远大之事业,担艰巨之责任;纵敝衣素履,夙兴夜寐,不遑启处,亦不忘时代之初心。以纯洁之躬,永续青春之生涯,扛起建设祖国的伟大旗帜,接稳稳中求进、守正创新的接力棒,在学习上踔厉奋发,在社会中奉献青春。唯有这样,以后的我们方能于时代浪尖勇立潮头,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