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古今之才 展时代“春”风

为探寻家风家训的渊源,解开助力乡村振兴的精神密钥,让家风家训文化进百家而行千里,走万路而传千秋,黄冈师范学院学院文学院(苏东坡书院)“薪火行动”社会实践团队于2022年7月1日至7月3日赴蕲春县开展“中国教授县家风家训”的课题研究并进行了实地调研。

实地调研前,团队早有耳闻,声名远播的湖北省蕲春县与江苏省宜兴市、江西省临川县并誉为“中国三大人才之乡”,蕲春县同时作为名医李时珍的故乡,也形成了“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路人皆懂医,指草皆为药”的医药文化传统。当迈入蕲春这片沃土时,它留给我们的初印象,不是“氤氲起洞壑,遥裔匝平畴”般的梦幻,也不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般的浪漫,而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般的踏实。一路走来,路边支起的摊贩,田野耕作的村民,树上衔食的鸟雀,都在辛勤的劳作着。

时光荏苒,六陈历久弥香,第一站,团队来到了位于蕲州镇的李时珍纪念馆,同行的韩进林老师告诉我们,“读万卷书”固然重要,“行万里路”更不可少,“药圣”李时珍当初在编纂《本草纲目》时,曾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一边游历,一边向当地的土著居民学习,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书中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和生物等众多领域,书中创造的植物分类法更是改进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编纂和格式的分类,成书过程异常艰难。虽然外部环境对李时珍著书有很大的影响,可更重要的还是受其祖父和父亲的熏陶,长辈的一言一行他看在眼里,更记在心里,吃得起苦,耐得住心性,终成一代名医,受万世所敬仰。蝉鸣空林中,酷暑实难耐,我们既感叹于作者编纂的艰辛,又慨叹于其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与之相较,眼前的小热小晒属实算不了什么,对于家风家训的挖掘吾辈更应持久发力,久久为功,在实地调研中获得真知,勇于探索,锐意进取。

水漫红林,状元满街。穿过一条狭窄的小巷,团队到达了博士街的王氏祠堂。一座历经近700年风霜的“锄经堂”矗立于此,同行的王氏后人王树蕲老师掷地有声地向我们说道:“‘锄经’是‘锄则带经,牧则编简’的简称,祖先用此二字意在告诫族人们要时刻不忘读书,哪怕是在务农放牛之时也要手不释书。”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蕲春,积淀了形形色色具有地方独特魅力的建筑、礼俗、工艺和典籍等文化传统,可由于历史和诸多人为因素,那些见证历史风云变幻而凝聚民族智慧的“活化石”——中国古建筑,销沉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此情此景,我们更觉不虚此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或许大家的能力有限,在此我们呼吁,传统建筑亟待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后来者们更应注重修缮故居、编纂族谱,在有力保护具有独特风格的古建筑基础之上,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力量,推动优良家风家训的传承,让其成为一种特有标识和文化名片,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当思绪还在黑瓦白墙中萦绕时,队员们来到了儿女皆博士的抗战退伍老兵汪学琦家中。虽然在搜集资料时,我们对汪老先生已经有过初步的了解,但当与他面对面的交流时,那一段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和充满热血豪情的故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来自老一辈给予的榜样精神力量。尤其当汪老先生谈到做人要常怀感恩之心时,我们更是深有感触,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要常怀“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之心,感恩时代,感恩国家,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不负青春,不负党恩,在深耕社会基层的过程中实现社会价值,为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而艰苦奋斗。

谈到教育子女,汪老先生侃侃而谈,年已耄耋之年的他,当问及哪几个孩子有出息时,他挺起胸脯,如孩童般特别骄傲地说,老大曾从哪里毕业,老二曾在哪里求学……对于自己的子女,汪老更多的是时常告诫孩子们“学不可以已”。访谈结束后,仍不忘引用毛主席的经典名言,亲切地与大家执手赠言:“‘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期待你们都有光明的未来!”短短几句话,却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汪老先生心中涌起的对祖国炽热的温度和赤诚的情怀。

以“善读书”为一家之训,对此我们深感钦佩,于每个人而言,读书与人的成长好比水与鱼一样,水竭则鱼亡,无书而人枯,以“好读书”为贯穿始终的态度,以“读好书”从一而终的行动,以“读书好”为终身的价值追求,这也许就是读书的意义所在。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落。踏着夕阳,窗外落霞与夏鸟齐飞,江水共长天一色,回想这两天的实地调研,我们切身感受到家风无言,润物无声,心中也更加坚信“善读书”背后映射出的“乡村教育”一定是解开乡村振兴精神密钥的重要一环。此行虽短,收获却颇丰,作为学生,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坚定自己要成为建设美丽中国担当者、践行者,一路上虽面对了诸多困难,可我们觉得每时每刻都很充实,都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