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之下什么勾勒起“Z世代”大学生的消费版图?

        随着数字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消费手段不断升级,消费生态日益复杂化,大数据加持下的商家也越来越懂得消费者的心意。热衷网购、易被“种草”、注重体验、偏向新奇的新一届的消费担当——“Z世代”大学生群体(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是商家精准“收割”的对象。
  “Z世代”大学生作为一个十分庞大的消费群体,消费潜力不可限量,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消费习性、消费选择和消费方式,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的消费品位和消费特质。面对扑面而来的花式营销手段,大学生能否做到不被迷眼,并开辟一方别具特色的消费新地,做到理性消费呢?
  凝视:
  消费,我们真的“拎”清了吗?

  “月初吃肉,月末吃土”似乎已经成为部分“Z世代”大学生心照不宣的生活现状。对于常徘徊于焦虑与奋斗矛盾之间的Z世代而言,消费也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常用手段,但作为青年学生,却往往难以掌握好“度”。“每次逛直播间,总能发现一些‘打骨折’的商品,价格比实体店便宜,忍不住就买,一不小心就买了一堆暂时用不上的东西。”谈起日常的网购消费,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2020级本科生袁姝雨说:“虽然价格很便宜,但很多都不是必需品,甚至很长时间都用不上,最后也没有省钱。”
  小袁在网购消费上的难以自拔,也让刚踏进大学校园不满一年的石油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邵云霄深有同感,初入学时的他也一度在消费中失控。“大一上学期的时候我常常是个月光族,但是又感觉自己没有大手大脚,可能是电子支付的方式太便捷了,感受不到花钱的过程,做了月账之后才发现钱都是不经意间流走的。”邵云霄说平日里的精打细算很重要,一些小的不必要的花费积累起来就是一笔“巨款”。
  “除了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消费之外,还应该有快乐的成分,让日常生活多一些新意与兴趣!”化学化工学院2021级本科生刘祖翼更倾向于线下的体验式消费。在学习生活之余,她常会和室友们去玩密室逃脱,假期的时候也会和家人朋友相约去远方旅行,这些额外的开销不仅给她带来了欢乐,还有精神上的享受。
  注重体验、热衷于沉浸式消费不仅仅是小刘个人的消费倾向,也是数据呈现出的“Z世代”大学生的消费特征之一。2021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Z世代群体价值观念报告显示,Z世代消费时关注特色和感受。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问卷也显示,大学生消费主要由基础消费、偏好消费、交往消费和表现消费组成,这其中涵盖生活、学习、旅游、社交、通讯、网络等方面的花费,74.58%的人会适当进行悦己性或沉浸式消费。
  在调查中发现,71.19%的大学生会有自己的消费规划并加以执行。是否流行是紧随性价比和需求之后第三大影响消费的因素。大学生消费呈现着个性结合理性的特征,追求一种“差异”和“与众不同”,在理性驱使的消费动力下潜藏着的是青年蓬勃的活力。


  反思:
  从狂欢到冷静,“买买买”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网上各种购物节再也没有了那种熬夜下单的冲动。”石油工程学院2019级本科生邵雨轩现在已经对时常出现的购物节“免疫”,遇见性价比合适的必需品就会购买,不会陷于折扣的桎梏。
  “以前每当购物节来临,一直是学生党购物的热潮,快递点总是堆得水泄不通。但近些年来的调查显示,在电商前几年的狂欢有所消减之后,大学生逐渐开始反思各种购物节的真正意义和实际价值。
  社会学家指出,消费具有的符号象征意义创造了“需求神话”,消费狂欢带来的意义很多只是虚幻的。认清消费背后的底层逻辑,才能发现我们真正的需求。
  “消费是一种经济社会现象,没有消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就缺一驾马车(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经济的增长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也会跟着升级,即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要求提高。”在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刘玲看来,关键是控制好消费,如果过度强调消费享乐也意味着对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且容易陷入享乐主义的陷阱,导致人们将追求金钱或物质拥有作为人生目标或成功的准绳。
  “如果将‘不理性消费’定义为‘超出自己能力的消费’,我觉得可能有这么几点原因。第一,我们当今处于消费主义社会,时时刻刻都在受到消费市场的诱惑,‘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种营销话术就是典型案例;第二,社交媒体的潮流带动作用,一些大学生可能会追逐抖音、小红书中KOL的潮流风尚,并且这些风尚变化得非常快;第三,源自同辈压力的比较心理。”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王芳芳介绍。
  “冲动消费固然能带来兴奋,但它来得快去得也快。”互联网时代,消费快,消费打假也快。文法学院2020级本科生陈晓雪常常在短视频里看到别人打假,一些夸大的商品宣传漏洞百出,这也让她认识到理性消费的重要性,不然似乎就成了别人口中“人傻钱多”的笑话。
  “我现在有需要的才买,而不是被商家牵着走。”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2019级本科生韩月阳表示,自己会在促销日购买一些日用品,他说这种消费习惯的变化来自独立生活经验的积累。韩月阳上大学后不久就发现生活中自己打理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为了存钱实现“经济目标”,他会在打折时购入这些日用品。
  《澎湃新闻评论》曾解读,现在穷不是指我们不能保证吃饱穿暖,而是不能充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越来越多的“Z世代”青年认识到过度沉溺消费时自身价值的缺失,开始摆正消费的位置,依靠理性寻得一种平衡。


  破局:
  撑起“权益之伞”,让消费为成长铺路。

  随着近些年消费打假与互联网传播的结合,人们的消费权益保护意识渐渐高涨。“就像今年3·15晚会曝光的酸菜,一时间在网络上成为群嘲和抵制对象,一下子就‘社会性死亡’了。”石大山能新能源学院2021级本科生陈思达说。
  消费存远见,花钱有规划,当理性消费的种子生根发芽,消费套路也逐步升级,如何反制套路、维护权益也成为“Z世代”大学生的必修课。“我经常会从短视频或者电影上看到一些维权案例,对于没有法律知识背景的普通消费者而言,维权的确很难,但‘避雷’就相对简单。”外国语学院2020级本科生刘艺认为应从源头上遏制,从正规的大平台上购物,尽可能避免落入消费陷阱。
  谈起消费维权,作为“闻法”法律宣讲团团长,文法学院2019级本科生李瑞介绍:“如果遇到侵犯消费者权益的问题,首先要做的是保存好相关证据材料比如劣质产品、电子票据等。我们可以先与经营者协商和解,协商不成再拨打12135消费者投诉电话进行投诉或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必要时提起诉讼,勇敢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除了注重权益保护,超七成大学生认为从自身出发做好理性消费、制定未来规划有着相当于事后维权的作用。
  “我个人不会有超前消费的习惯,在月初时我一般给自己立个存钱的小目标,然后规划好每一部分的支出,有限度有计划的消费,规划时我也会留有一些空间,偶尔去享受一下也是必要的。”石大山能新能源学院2018级本科生丁元贺介绍,他已经很少有曾经大一时的冲动消费,平时也和室友一起做兼职存一些钱,需要买大部头的东西比如电子产品时就很少向父母伸手了,自己也更有成就感和获得感,“有限度的消费并做好规划,延迟购买决策并在心中设置底线是理性消费的一种方式。”
  “我会花一些钱投资自己的健康,除了坚持体育锻炼时饮食方面的支出,像羽毛球和球拍这样的消耗品也在我的预算之内。”文法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王誉潼介绍,她在体育健身方面的花费不仅能让自己缓解平时的学习压力,思路更加清晰,还能获得一个健康轻松的身心。
  “我热爱摄影,也常常需要去往各处旅行,去感受自然之美和烟火人间。”经济管理学院2020级本科生武佳琪平时会存下一部分生活费,每隔一两个月去往自己喜欢的地方旅行,她认为自己在个人兴趣上的适度支出让自己更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寻求得灵魂的自由。
  除了日常开销外,身为石油工程学院兼职辅导员的周家豪更喜欢投资于自己所热爱的事情,每月都会花费300元左右购买自己心仪的书籍来充实自己。“我认为自己的消费还是比较保守和稳健的,通常都是跟着自己的需求走。在此之外,花一些钱在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东西上也让我十分快乐,当然,偶尔和朋友聚个餐也是一种社交的发展。”
  “我平时会经常开展有关乡村的社会实践,比如外出调研、去农民家中开展访谈等,每次去不免会支付一定的路费、餐费,到他们家中也会带一些文创产品,这些方面会有一定花销。”经济管理学院2019级本科生王瑞崟会充分利用专业优势,把自己的每月消费记录下来做出统计,再规划自己之后在实践方面的消费分配。
  周家豪和王瑞崟把目光都一致投向了发展性消费。在他们眼中,不被一时冲动所鼓动,让自己的欲望冷静和降温,将钱用于自身的成长,才是一种回报最大的投资。
  在理性消费的路上,人情消费有时候也是困扰大学生的难题,五花八门的节日有时也让人招架不住。“对于众多节日礼物的选择,要认清节日背后的意义,杜绝不合理的人情消费。”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徐越认为,大学生要提升辨识能力,在价值审美层面的消费要量力而出,不要被商品背后资本操纵的宣传误导。
  从最初的“买买买”到趋于谨慎和理性,一边舍得花钱,一边能省则省,这是“Z世代”大学生消费观念随时代变迁的结果。这种消费具有双重性,对传统实用主义有很高的认同度,对现代消费理念也不乏接受和理解,潜藏在购物车表象之下的是他们的理智与冷静、个性与活力,并以此勾勒起适合自己时代的充满色彩的消费版图。
  

  
  
  
  
  
  设计 吴佳怡 姚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