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乡村振兴 培养“留得下 用得上 干得好”的适农人才

——湖北工业职院“三精准”就地定向培养新时代农民大学生创新实践综述



  从完成精准扶贫到实现乡村振兴,乡村人才都是最重要因素。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所在地十堰市地处秦巴山腹地,曾是全国 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全国重度贫困地区。截止 2012 年末,十堰 340 万人口中有 116.5 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 34.1%,由于贫困发生久、程度深,乡村人才短缺问题较其他地区显得尤为突出。2013 年,学校积极回应十堰市委、市政府对本地乡村人才短板问题的关切,组织专班开展课题研究,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在全国率先提出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 2015 年1月,该计划得到湖北省教育厅批准,2015 年,学校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建立政校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围绕就地定向选育适农人才培养主题,开展从招录、培养到就业创业综合改革,探索出“精准选人、精准育人、精准用人”的模式,破解了长期困扰地方政府的乡村人才“留不下、用不上、干不好”难题。2018 年成果经验做法上升为湖北省政府战略,在全省推广,并被其他多省借鉴实施,从而开创了一条“三精准”就地定向培养新时代农民大学生的新模式。
“三个精准”着力解决了农村实际和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乡村人才严重缺乏,靠吸引大学生回乡和传统的定向培养模式难以达到留住大学生服务乡村的目的。针对农村大学生“留不住”的问题,着力“留得下”,改革招录机制“精准选人”。一是精准招录对象。坚持个人自愿和基层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原则,定向招录年龄在45岁以内的农村优秀青年和致富带头人,特别向贫困村倾斜,做到贫困村全覆盖。二是改革招录方式。学校会同组织、农业等部门制定招生方案;基层党组织遴选推荐、完成报考手续;学校组织单独招生考试;省招办统一录取。学员与所在乡镇、村签订毕业回乡服务合同。传统的培养培训内容与农村发展需求脱节,毕业生“水土”不服。针对农民大学生“用不上”的问题,着力“用得上”,改革培养模式“精准育人”。一是精准定位培养目标。根据乡村振兴和“三产融合”发展需求,培养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农村组织建设、村务管理、带领群众科技致富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是科学设置教学内容。按照“先进性、实用性、有效性”原则,对接乡村治理、种养殖业生产经营、农业科技推广等岗位需求,开设林果生产技术、农村村务管理、电子商务等 37 门课程,结合地方特色开发了“郧西马头羊养殖”“武当水晶软籽”石榴栽培等8门校本实用课程。三是柔性组织教学活动。针对学员“有产业、有工作”客观实际,实施“亦耕亦读、耕读并重”的柔性教学组织方式。结合农业生产经营实际组织教学,将教学过程分为17个耕读交替时段,农忙安排生产实践、农闲安排理论教学。前两学年每学年划分为8个学段,集中授课和实践交替实施,第三学年组织返乡毕业设计。四是建优建强师资团队。组建由中国工程院陈宗懋院士、华中农业大学黄友谊教授等顶尖专家领衔、本地农业专家为主力军的218人师资库,聘请87名“田秀才”“土专家”担任实践导师。 回乡大学生缺乏跟踪服务或跟踪服务机构与政府间沟通不够,导致原本不多的回乡大学生“干不好”,加剧了“留不住”的问题。针对回乡大学生“干不好”的问题,着力“干得好”,创建服务平台“精准用人”。遵循并发展“全人教育”理论,在十堰市建设了40个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各县(市、区)人才办或农业农村局建立了农民大学生服务中心、在学校搭建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平台--创新创业联盟。建立学员台账,持续支持产创融合,指导学员创新创业;建立跟踪回访制度,动态把握毕业生发展需求;实施毕业生“回炉”提升计划,及时推广农业新技术;协调推动政府部门出台毕业生创业扶持优惠政策。

“三个创新”有效解决了乡村人才匮乏难题 

       开创了就地定向选育适农人才的新机制。学校利用高职单独招生考试改革的机遇,联合政府面向十堰市 1842 个行政村遴选招录学员,建立了“就地招生、定向培养”适农大学生的新机制。坚持个人自愿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原则,确保有爱农情怀和有志乡村振兴的本地青年成为潜在的招生对象;在招生考试中适当降低文化知识考试难度,强化农村实用技术内容,
使“懂农业”“有产业”的青年能顺利进入高职学习;地方政府承担学费,对经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资助和创新创业扶持,同时与学生签定毕业回村服务合同,从情感和法律上留住学生。该机制较好解决了农村青年上大学难、留村就业创业难等问题,实现了“精准选人”“留得下”的目标,对强化乡村基层组织、培养乡村致富带头人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创新了“耕读模式”的新形态。学校将“工学结合”理念和农时规律相融合,创新了涉农专业“耕读模式”新形态。根据农时特点,将学员整个学习过程划分为 17 个学段,每半年集中授课 2 学段、回乡实践 2 学段,实现了“农忙实习、农闲上课”,解决了学员学习与生产冲突的难题。搭建了“一专三向五模块”课程体系,开设郧西马头羊养殖、武当水晶软籽石榴栽培、农村电子商务等在地方特色课程, 聘请“土专家”“田秀才”指导实践等多措并举,培养了“用得上、干得好”的适农人才。“耕读模式”的新形态在保证人才培养标准的前提下,增强了“耕”的比重,9 个时段的实习实践让学生返回农村,学以致用,聚焦十堰市茶叶、食用菌、中药材、水果(柑橘、猕猴桃)、黄酒、木本油料等特色农业产业,致力一二三产融合,着力创新创业,增强学员“在希望的田野上”干事创业的动力、信心和本领。拓展了“全生命周期”服务育人新理念。拓展创新“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开创性提出了“全生命周期”育人服务理念,从学员入学到毕业就业,为学员提供终身个性化跟踪服务。学校通过牵头搭建创新创业联盟并推动县(市、区)组织部或农业农村局建立农民大学生服务中心,协调出台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系统优化了人才发展环境,有效解决了学员就业服务周期短、服务平台少、服务举措弱等短板问题,真正实现了“精准用人”和“干得好”成果目标。成果孕育的51个创新创业项目和孵化的43家市场主体表明,这一新理念不仅有效解决了新时代农民大学生返乡后的职业生涯发展问题,而且对推进农业“三产融合”、创新发展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
成果丰硕,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 

      精准育人成效显著。成果实践以来,实现了农民大学生村村全覆盖,涌现了“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鲍喜武、全国“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始人余盛林、中国淘宝村全国十大“优秀带头人”蒋家明等;在校期间为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 216名,957名学员进入村“两委”班子(其中主职干部 325 名);242 人进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毕业生领衔建设农村合作社 182个,广大学员已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骨干力量。创新创业成绩卓越。本成果孕育了创新创业联盟“郧阳冬桃”等51个创业项目,孵化出湖北老母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43家市场主体,年营业收入1.29亿元。在省级及以上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奖33项,熊运平等6名毕业生荣获“长江学子”荣誉称号。人才振兴效果突出。毕业生中涌现出“八里旺樱桃”育种专家李建明、“GABA TEA”品牌创始人余盛林等湖北省“十佳农民”;“武当水晶软籽石榴”育种专家张祥良、“竹溪富锶”贡茶品牌创始人龚燕等8名“湖北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还培育出“强村富民引路人”李钱义,“高粱地里的村干部”席大寒,“芦花夫妻”袁明阳、詹文静夫妻,“土元能人”雷勇,无土栽培新农人彭钰等致富带头人。 教育教学成果丰硕。创新实践了以“三精准”为核心的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新范式,总结出“政府出政策,企业出项目,学校出方案、出典型”的做法和经验。本成果共发表论文13篇,校级以上课题9项,发明专利2项,制订十堰市地方标准2项,制订教学文件16份,开发教材6部,专著2本。十堰经验,全省推广。成果获得湖北省委充分肯定,2016年获得全省人才工作创新项目一类资助。2018年湖北省委组织部等7部门印发了《湖北省“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实施方案》,将本成果上升为全省乡村人才振兴战略项目,在全省推广实施;202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在《湖北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推动“‘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常态化。媒体关注、频成热点。央视网以“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十堰‘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为乡村添活力报道本成果,另外得到新华网、人民网、湖北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报道,光明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湖北日报等纸质媒体刊载。 组织肯定,入选教材。以本成果为重要内容的《念好人才“六字诀”铺就乡村振兴路——湖北省十堰市大力推动人才振兴》案例,入选中组部“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体培训计划”教材《乡村振兴实践案例选编》,该案例是湖北省唯一入选的案例。
(内容来源:项目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