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基地配机制创品牌,武软智慧打造终身志愿者
近日,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公布第七批湖北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我校“智启童萌”七彩青少年空间暑期托管志愿服务团队入选学雷锋活动示范点。这不是学校第一次在志愿服务方面获得殊荣。大家所熟知的全国道德模范董明、汪勇,都是我校的优秀毕业生。如今,“轮椅上的志愿者”教师董明所创建的董明爱心志愿者团队注册人数已超过5万人,被称为“生命摆渡人”的快递小哥汪勇也如磁石般聚拢平民英雄们。武软的青年志愿者们身穿红马甲的身影,成为地铁站、医院、社区、中小学、乡间常见的风景。
一所学校为何能走出这么多“最美志愿者”?“我想要归功于志愿服务友好环境。武汉是志愿者之城,实名注册志愿者占市民的五分之一;我们学校的校训是‘厚德尚能’,厚德第一位,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我们还努力搭建好平台,开发好项目,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感有得,就会成长为‘终身志愿者’,不仅自己对志愿服务事业矢志不渝,还会带动更多人加入。”校长刘前信说。
走到哪发展到哪 志愿服务基地建成17个
“穿着红马甲的年轻人特别耐烦,我几次自己来看病,都是他们帮我挂号、取药、打病历。”常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看病的陈奶奶说,她看到这些孩子衣服上印着“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志愿者”。
去过地铁二号线站点、龙泉山风景管理区、东湖高新区多个街道和社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湖北美术馆等地的人们,也和陈奶奶一样,记住了这群“红马甲”的热情服务——他们有的做地铁导乘,有的宣讲垃圾分类,有的进行反诈宣传,有的是讲解员、艺术公共教育小助手……
“目前我们已经与17家单位签订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协议,最远的是恩施州百福司镇枫洞小学,是我校派驻恩施州来凤县廖家坝村工作队牵的线。”团委书记周娅说。在工作中她发现,很多单位需要志愿者,有大量志愿者的学校也需要向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志愿活动项目,要解决“供需矛盾”,就得引入社会力量,共同搭建有效志愿服务平台。
师生们很快发现,其实机会无处不在。有团委老师看到所在社区在征集反诈宣讲志愿者后主动联系,第二天东湖高新区公安局就来学校对接,学校在湖北省高校中首期开办反诈志愿者培训工作,在社区所做的反诈宣传获多方好评;有学生去龙泉山游玩时看到游客乱丢垃圾,便跟老师商量来做环保志愿者,很快,这里成为了大家宣传环境卫生、垃圾分类的志愿服务基地;还有人主动对接东湖高新区城管局,一起开展“垃圾分类宣传进社区”活动;师生还配合东湖高新区文明办开展湖北大鼓唱党史进社区活动。
“有了基地,就有了持续服务的地点,我们可以把更多心思放在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完善项目运作体系,创新项目活动形式等上。”周娅介绍,学校2017年便成立了董明爱心地铁志愿者团队,几年间服务足迹遍及地铁二号线循礼门站、中南路站、金融港北站、佛祖岭站等站点。2021年10月学校团委与武汉市地铁集团公司正式签订共建协议后,团队规模进一步扩大,成员已近600人,不仅周周开展活动,还在帮乘客解难的同时,依据城市文化特色调研、搜集市民意见和需求,计划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提出解决方案、开发产品。
校内基地的开发也充满想象力。如今,学校的迎新、校园清洁、消防日、文明餐桌、献血、防艾等活动中,都活跃着“00后”志愿者的身影,在学校的鼓励下,他们纷纷贡献金点子,已有多款原创表情包走红网络。“我们学校经常承办国际、国内大型赛事,招募赛事志愿者时,同学们都积极报名,他们说,在‘家’就能为高水平赛事做志愿者,服务他人,锻炼自己,特别棒!”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孙磊说。
一活动配六机制 志愿服务向“一阵风”说不
如果把基地、项目比做硬件,保障制度就是软件——好的制度,既要保障志愿者的权益,也要推动志愿者的成长。
学校就此提出六个机制:志愿服务管理机制、志愿者保障机制、志愿服务反馈机制、志愿服务培训机制、志愿服务选拔机制、志愿者鼓励机制。
这意味着,每一项志愿活动,都会全程处于制度监管中。《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校青年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志愿服务工作的事项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对在岗志愿者严格落实防护措施,购买保险,安排接送;通过“发包”选拔项目合适人选;岗前做好专业培训,岗后及时收集反馈,保证学生真正有所感有所得。“志愿服务的制度化,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增长了才干,让他们迅速成长为成熟的志愿者。”副校长杨京湘说。
服务单位常给出的“主动”“有创意”评价便由此而来。去年暑假疫情反复,大批武软学子迅速在家乡做起志愿者;计算机学院学生刘文洋等10名防诈志愿者为学校周边的万科魅力之城社区拍摄了防诈小视频、为万余份快递贴上防诈小贴士;2020年初疫情暴发,计算机学院学生李澳毅然报名参与雷神山医院建设,和同伴一起,将雷神山医院的32个病区、医技楼、ICU、办公区的电子设备全部安装调试完毕;机械工程学院学生张百海参加“新青年下乡”活动来到新洲区徐古街周湾村时,发现当地采蘑菇机不够方便,便和同学一起设计了新型蘑菇采摘梯,帮农民大幅提高了采摘效率……
每一个人也在被“看见”。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有积分,根据其服务时长和质量列入评价体系。学校更创造条件,让他们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以鼓舞更多人加入。点开“武软青年”微信公众号,右下角便是“志愿有我”菜单,点开后呈现的《聚焦志愿》专栏,全是对学校志愿服务的报道,这被学生们点赞“很暖心”。
“去年12月10日,我在学校参加献血志愿活动,排在第一个,被校内外媒体报道了,让我很受鼓舞。”数控2001班欧阳子康说,如今不仅他是献血积极分子,身边更多的同学也都加入了志愿献血的队伍。
三全育人是主线 志愿服务创品牌有荣誉
今年获评湖北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的“智启童萌”七彩青少年空间暑期托管志愿服务团队,成立在10年前。“最早我们叫‘援梦农民工子女义务支教团队’,连续5年在硚口区易家墩小学、永庆社区和共和社区等地开展关爱服务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支教活动,2017年后我们响应‘新青年下乡’行动,到结对的徐古桃花小学、李集张店青少年空间托管中心支教,2018年以后主要在学校附近的当代社区、湾郡社区青少年空间支教,主题转向智能启蒙科普教育。”机械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邓玲说。
十年间,该团队根据时代变迁更新服务内容,累计为千余户家庭带去服务和关爱,团队及成员也获得多项省市级荣誉,在培养大批优秀志愿者的同时,也吸引了许多新人。“当时要报上名很难,很多人竞争,我拼命地准备,终于入选,到新洲张店社区支教了一个月。紧张又充实的志愿者生活和孩子们的笑脸,改变了我的人生价值观,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后来我从武汉志愿者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又成为新疆基层公务员,始终保持着志愿者本色。”第十三届校园十佳青年“爱岗敬业好青年”、机械工程学院毕业生陶善每每回想,总感叹志愿服务品牌团队的巨大影响力。
对此,早在2008年便创建董明爱心志愿者团队的董明更是深有感触。她说,志愿服务品牌团队、项目正如旗帜、火把,能源源不断吸引有志者、同行人加入,团队、项目由此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志愿者也能获得非一般的成长。
如今,我校的志愿服务品牌团队已遍地开花。各学院均结合专业特色选择志愿服务方向,突出实践育人特点,开展品牌建设。如计算机学院师生团干、“红客联盟”社团成员、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等300余人在校团委的指导下形成了一个专门开展和参与防电诈宣传的网络安全保障队伍,为校园内外8万余人提供保护;电子工程学院志愿者带上机器人等先进设备为农村留守儿童送去科普教育;汽车工程学院持续参与城市地铁志愿服务;生命健康学院结合自身化工背景,与环保企业合作,深入社区进行垃圾分类等服务;艺术与传媒学院特意引入艺术场馆服务内容,连支教团队都特意引入文创项目;体育学院为周边小学上社团课,助力“双减”……志愿服务团队获奖频频,信息学院“E路同行”志愿队、商学院“小马甲”志愿队分别获2019年、2020年武汉市“本禹志愿服务队”荣誉称号。
校长刘前信认为,之所以能形成丰富的志愿服务品牌矩阵,就是因为学校始终坚持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如今,我们的志愿活动既具有学校特色,又满溢育人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