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研究团队提出恐龙灭绝新认识 多样性降低或为重要诱因

我校研究团队提出恐龙灭绝新认识

多样性降低或为重要诱因

      本报讯(记者 王俊芳 陈华文)恐龙是公众最为熟知的古生物。是什么导致66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小行星撞击假说”一直是主流观点。近日,来自我校、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对陕西山阳盆地开展的系统的古生物学和年代学研究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为恐龙灭绝之谜提出了新认识。研究认为,恐龙多样性在晚白垩世的降低,很可能是恐龙灭绝的的另一重要原因。

      该研究成果以《恐龙在其灭绝前200万年间的低多样性》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在小行星撞击地球前,恐龙类群的多样性已经非常低,小行星的撞击给了它们最后一击。”论文第一作者、我校古地磁与行星磁学实验室韩非博士说。

      研究团队用了7年时间,在我国陕西山阳盆地的上白垩统红色砂岩中,发现了44层连续分布的恐龙骨骼、恐龙蛋化石的地层,系统采集了1000多件原位埋藏的恐龙蛋和蛋壳标本进行研究。韩非介绍,恐龙蛋不仅可以反映恐龙的繁殖习性,同时其在地层中的富集埋藏规律,也可以反映恐龙生存时期的古环境信息。

      研究发现,山阳盆地恐龙蛋类型对应的母体恐龙分别为窃蛋龙类和鸭嘴龙类,这与山阳盆地恐龙骨骼化石所代表的恐龙类型十分吻合。恐龙蛋和恐龙骨骼表明,当时盆地内的恐龙多样性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基于放射性元素衰变定律的同位素年龄测定法是常用的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为获得44个化石层位的精确年龄,团队采集了近万件岩石样品,不断将地层年龄细分,显示山阳盆地恐龙化石分布的时限是6824万年到6638万年前,表明山阳盆地内的恐龙多样性,在其灭绝前的约200万年间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研究进一步发现,广东南雄等地的恐龙多样性也有类似特征,这意味着在距今7200万年前后,我国的恐龙多样性有一个明显的降低趋势。这与北美西部的恐龙化石分布特征有相似之处。

      因此该研究认为,恐龙多样性在晚白垩世的降低很可能是一个全球性现象。恐龙多样性持续性衰退,降低了恐龙这个类群的环境适应能力,并导致其无法从小行星撞击地球或火山爆发等重大灾害事件所引起的环境剧变中生存和复苏,从而走向灭绝。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先导专项的联合资助,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