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长江珍稀鸟类“画像”的年轻人



      长江大保护让湖北宜昌成为一座生物宝库,鸟类活跃在城市的湿地、山体、公园、小区中,人们也有了更多的机会来观察鸟类。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的研究生王东云,历时1年多,用传统的工笔画法完成了《长江生态保护之濒危鸟类图谱》,再现了上百只长江流域濒危鸟类,其中包含中华秋沙鸭、黑鹳、红腹锦鸡等珍稀鸟类。  1999年出生的王东云,从小在农村生活。他说,小时候,下雨天经常能在树下捡到鸟,带回家养一段时间再放生。这些经历,让他对鸟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来宜昌上学后,王东云又见到了好多种鸟儿。从2020年10月开始,他确定了给长江珍稀鸟类“画像”的选题,并在导师何广庆的指导下,开始创作。  近期,三峡大学推出了“长江流域鸟类保护”专题书画展,展出了王东云的作品“百鸟图”,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王东云说,希望能用这种直观的“画像”形式,让更多人认识了解长江流域的濒危鸟类,唤醒更多人的保护意识,为长江大保护出一份力。


  有人说,会叫的鸟儿逗人爱,可王东云更欣赏不会叫的“鸟儿”,他心无旁骛,埋头专攻画鸟儿。鸟谱雏鹰一鸣展翅王东云出生在怀化会同县农村。湘西原生态的乡间,是他童年的乐园。打小他就与鸟儿为伴,对鸟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心里揣着鸟情,怀里兜着鸟缘,2017年他考入三峡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国画方向,从此,便跟着何广庆老师学习绘画。
  他自律勤奋,长于思考,谙熟老师嘱咐“科普写生过程一定要在现场”,经常一大早就到长江边、磨基山、动植物园和森林公园等处,深入自然,聆听鸟儿鸣叫,仔细观察鸟儿在丛林间或江面上穿梭扑腾的身影,对不同鸟类的形态特征实地写生。收集到大量第一手资源,回到学校他就到图书馆、资料室以及网络媒体等,潜心查阅大量的书籍、图片等相关资料,或向相关鸟类专家讨教。就这样多途径地涉猎知识、广泛地积累并整理信息,他跟随着老师不知不觉地渐入佳境。在老师的指导下,2020年10月,他以长江流域的濒危鸟类为本科阶段的毕业选题,并开始了创作。
  创作过程艰辛且极具挑战性。为了五十只濒危鸟类的图谱的绘制,王东云必须确保每天八、九个小时进行创作。一只鸟儿的画成往往要经历从野外速写的草稿到正稿,再到色稿,其中刻画细节、整体调整等步骤环环紧扣,仅在画室中的功夫就需要30多个小时才能完成。即便是在2021年的寒假和春节,他也未停止过手中的画笔……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7个多月的付出,他在本科毕业前夕,完成了《神农架濒危鸟类图鉴》(即《长江生态保护之濒危鸟类图谱》(上卷))。王东云鸟谱上的鸟儿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作品一经展示,就受到新华网、学习强国、中国青年网、中国新闻网、光明日报和湖北日报等多家官方媒体的采访和报道。仅新华网采访中的视频播放量就飙升到61.2万次,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本科四年中,他连续三年获得二等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多次获得“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因各方面表现优异,2021年他不仅被评为“优秀毕业生”,而且综合成绩名列年级第二,被推免为本校硕士研究生。毕业展还未结束,他便一头扎入导师何广庆教授的课题研究中。东云鸟谱意欲腾飞2021年9月,硕士在读期间,王东云依旧孜孜不倦地继续着他的梦想。根据导师教研课题的需要,在本科毕业设计《长江生态保护之濒危鸟类图谱》(上卷)的起点上,他借助对鸟儿形态特征的把握和在自然界的大量写生积累的经验,结合个人专业所学,严格地按照科普插画的要求,一丝不苟地步入再创作之旅。
  他续续以100只珍稀鸟类为创作对象,尝试着用科普绘画形式来传播科学知识。在他如期完成作品的同时,作品也带给他众多的荣誉。他相继荣获教育部指定学科竞赛一等奖、湖北省一等奖和二等奖,还被评选为“三峡大学十大杰出青年”。
  2022年9月上旬,艺术学院为他举办了个人展览。适逢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同志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专题调研组(以下简称“调研组”)一行莅临三峡大学,开展专题调研。卢展工副主席专程前往艺术学院现场观展,面对面与王东云交流,亲切地给予他鼓励。王东云回答:“通过美育课程的学习,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我的课题创作有一定的帮助。目前为止,我已完成长江流域的鸟类、鱼类图谱,水系图正在创作中,在今后美育课程学习中,将进一步做好‘长江大保护’这一课题。”
  按照调研组行程安排,学校组织召开了座谈会和美育专题讲座。座谈会上,王东云作为大学生代表发言,他表示,能与全国政协卢展工副主席面对面交流,感到十分荣幸。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在导师何广庆的指导下创作了“长江流域鸟类保护”的专题书画。今后,他将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继续做好“长江大保护”这一课题。
  9月13日宜昌发布题为“为长江珍稀鸟类画像-王东云”的“长江大保护”视频号。东云说:“为濒危鸟类画像,不仅仅是保护鸟类,更是希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9月18日,“九三学社宜昌市委‘2022第3季’文化艺术品鉴之旅”启动仪式就在个展现场拉开帷幕。大家饶有兴致地观摩欣赏了“王东云:为鸟儿‘画像’———长江生态大保护之濒危鸟类科普画展”。
  9月26日新华网再次以“为长江珍稀鸟类‘画像’的年轻人”之题发布视频,2小时内客户端点击率就达90.5万次。
  有人留言:“一个厚积薄发的智者,一个脚踏实地的学者,一个勤能补拙的画者,一个仰望星空的行者。不沽名钓誉,透着一身才华。”
  社会的认可,固然引起心中的层层愉悦的涟漪,但这不是最重要的。即便在众星捧月的光环下,外界的喧闹于他言只是身外之物。没有沾沾自喜,没有大话套话,更没有恃才自傲,他那一如既往的本分,那双透过架在鼻梁上的镜片后清澈如水的明眸,充满着对创作的自信和憧憬,给这位清瘦朴实的学子平添了些许读书人的气质,纷呈的世界丝毫动摇不了他置身画室的那颗安静的心。
  他将继续创作,学以致用,与导师为他支撑起的学术梯队一起,用手中的画笔,去完成长江流域的鸟类、鱼类,水系和植物类图谱的创作,最终将筹建“长江流域珍稀动植物数字画像馆”的计划转化为现实,展示在以长江三峡为荣的宜昌市民,不!应该是世人面前,成为“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新的地标,从而唤醒人类“长江大保护”的意识。这,也是课题组成员对长江流域青山绿水的长情守护,与宜昌市政府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格局契合。
  天时,地利,人和,无一不为以这对师生为主体的课题组成员的创作,提供了坐标维度和拓展空间。学问者当学术自信“信念就是相信还看不到的东西,而其回报则是看到你所相信的东西。”对做学问者言,在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大前提下,学术自信是必须的。
  在展厅现场与笔者的交流中他说:一幅鸟图,至少要三天完成,其中的工序不计其数。最复杂的步骤是上色,需要根据羽毛的颜色来决定上色的次数,最多大概要9到10遍地上色。最难画的鸟是黑鹳,这种鸟的羽毛为黑色,且呈现金属般的光泽,为此曾先后修改3遍。画鹰科时,我发现每只鹰的形态特征不尽相同,而某些鹰的名称呼应着自身特征。例如:凤头蜂鹰头顶是暗褐色和黑褐色,头侧部有又短又硬且密集的鳞片状羽毛,后脑勺有比较短的羽冠,呈现黑色,就像是戴了一顶凤冠。
  他指着一幅国画说:科普画与写意画要求不一样。科普插画凭借不同造型手段客观再现主题思想和内涵,致力于真、善、美的共性追求,尤其需要根据课题合作者的要求写实,不得有一丝疏忽;而后者侧重写意,体现的则是画面意境的谐调美。他在红腹锦鸡图谱前忆及远安采风的情景:我的不远处有一只红色的身影在闲逛,头部金黄色,腹部红色,尾巴很长,它见到我时就“蹭蹭蹭”地往树林中钻。我只得用手机远远拍了几张。后经我查阅资料比对后,才知道它的名称叫红腹锦鸡,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他先后画了几千只鸟儿。每当作画遇到瓶颈时,他心中牢记导师的鞭策:潜下心来,专心去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执着的信念让他坚持了下来。最终,他如期举办了金秋个人展览。无意中,他还透漏一个小小的秘密:待时机成熟,将遴选自己的300幅作品在宜昌市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
  他除了用科学的笔触去表现濒危物种之外,还积极参与生态环保公益宣传。他深入到小学课堂开展科普知识讲座,让孩子们了解我国濒危鸟类的生存现状,培养他们保护珍稀动物,关注生态环保的意识。在互动环节中,他分发鸟类科普书签,激发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他先后被神农架林区环保局、宜都市环保局邀请为“生态环保宣传员”。

本版汪晓唯/文 图由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