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访乡村 代课代言“带货”国际学生调研、感知、宣讲“中国这十年”
国际学生在网上为农产品带货


本报讯(通讯员 陈华飞 李碗容)“走进中国乡村,我对中国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8月下旬,在刚落幕的2022年湖北省国际学生及孔子学院(课堂)学员中文演讲比赛中,我校国际留学生别克分享了他参加国际学生调研宣讲团的故事。
7月14日-15日,我校响应习近平总书记鼓励留学生们主动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号召,发挥国际学生资源助力学校驻村帮扶工作的特色作用,组织来自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加纳等国的4名优秀来华留学生组成“喜迎党的二十大·读懂中国这十年”国际学生调研宣讲团,深入学校驻村帮扶点通城县麦市镇红石村开展“四进”社会实践,近距离了解中国共产党,感知、宣讲中国这十年的成就。
此次活动由我校驻村工作队队长古勇及工作队队员组织实施,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汪正君、辅导员陈华飞带队,相关村委干部、企业负责人共同参与。
实践队第一站来到了通城县高冲公社红色基地。透过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文物,国际学生们认真聆听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脉络,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要干什么和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问题。
哲学院阿富汗籍学生何方语表示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革命的胜利,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和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大党,过去两年,我见证了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成功,让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工商管理学院吉尔吉斯斯坦籍学生别克说道。
在麦市镇红石村和井堂村联合党委,实践队一行参观了乡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点、农家书屋、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及联合党委办公区。
红石村村委会负责人介绍了在党的领导下红石村这十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举措和取得的成就,并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讲解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实施民主管理和服务,让国际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在基层农村的坚强领导作用体会更深切。法学院加纳籍博士生贺俊激动地当场宣讲起了中国扶贫成就彰显的世界意义:“中国不仅在国内扶贫,也在帮助非洲减贫。自中加1960年建交以来,中国政府在加纳资助了众多减贫社会项目。中国还与非洲多国建立伙伴关系并施以援助,在非洲投资数十亿美元支持非洲减贫和人力资源发展。”他还表示:“想把在这里看到的乡村振兴经验带回自己的国家。”
语言文字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实现心灵沟通的桥梁。7月14日下午,实践队一行来到麦市镇麦市村,化身外教老师,为该村30余位少年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英语课。“我们在学校也学英语,第一次这样跟外国老师近距离交流,感觉很不一样,开拓了眼界,很好玩。”村里的学生葛洋兴奋地说道。
7月15日,实践队一行来到麦市镇乡村振兴项目基地,深入田间地头,与劳作的农民交流;走进特色直播间,为麦市农产品代言。
“麦市葡萄,好吃,好甜!”在葡萄园采摘基地,国际学生们以中、英、俄三国语言,直播葡萄原生态采摘;在云牧智农(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国际学生走进特色直播间,宣传“两头乌”智能化养殖过程,为当地农产品“代言”、“带货”,帮助农户拓宽销售渠道,助力乡村振兴。经济学院阿富汗籍学生莫巴说:“这是我第一次来看中国的农村,感触很深。以后我也会把在中国农村的这些美好见闻讲给周围人听。”
国际教育学院负责人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留学生的回信中鼓励国际学生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把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在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之际,学校创新组建国际学生调研宣讲团,将国际学生国情教育与助力学校驻村帮扶工作有效结合,实现了在社会实践中引领来华留学生走看红色遗迹感知党的历史,深入乡村振兴一线了解中国这十年发展成就的效果,是学校创新国际学生国情教育的一次成功探索。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引发20余家媒体通过电视台、网站、客户端、微信视频号、抖音、微博等平台矩阵式关注报道,中国青年网、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荆楚网、长江日报、湖北高校思政网、咸宁日报等主流媒体全方位报道;湖北省乡村振兴局官方公众号、通城县人民政府官网等政府网站进行了专题报道;腾讯、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转发报道;实践队成员工商管理学院吉尔吉斯斯坦籍别克引用本次实践内容参加2022年湖北省国际学生及孔子学院(课堂)学员中文演讲比赛,并荣获一等奖。活动还得到上级主管部门中共湖北省外事工作委员会的高度肯定和称赞,被作为典型和特色品牌案例由湖北省外办主办的期刊《湖北外事》收录并全省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