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大学生理性考研
近日,国内各大高校考研录取情况陆续放榜。根据教育部官方公布的数据,2022 年全国研究生报 名总人数 457 万 ,较 2021 年的377 万增加 80 万,增幅 21.2%,报名人数五年内翻了一番,再创历史新高。报考人数和录取数量 的比 例 高低 是衡 量 竞争 大 小的 关 键指标,近年来一直维持在 3:1 以上。社会上有不少疑问,赛道越来越“卷”,为何大学生考研热情还居高不下?
应当承认,大学生考研主要还是基于学习动机的。学习动机是激发、引导、维持大学生从事考研行为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是决定大学生考研的关键因素,新时代大学生“考研族”的学习动机是个体生物特性、心理特性的反映并受环境综合影响,具体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来源于学习本身的意义和大学生个体的特质,是备考者的最主要的学习原因。一是大学生出于成长对知识的渴求,满足自我实现的成长性需要,想要学习更多的知识。通过考研复习和研究生阶段的继续学习,大学生知识接收的容量都会有质的提升。二是大学生自我决定的需要。经历高考的非理性选择专业或志愿调剂后,大学生通过报考研究生重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院校。三是低水平的自我效能感主导。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的就业市场都带来强烈的冲击,加剧就业竞争,部分大学生先入为主认为自己会就业失败,形成一种“防御性悲观主义”的习得性就业无助,通过这种“懒就业”、“慢就业”的形式加入考研大军。
社会情境的变化是引起考研外在动机的主要因素。国家层面,为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近年来扩大招生规模,给大学生选择考研起到了导向性作用。社会层面,随着高等教育学历的普及化,获取更高学历成为社会的一项共识,父母的意愿、校园里朋辈的考研“潮流”,使得大学生受他人感染选择随大流考研。此外,社会经济竞争加剧,用人单位提高招聘的学历门槛,因此,在学生和家长看来,高学历和“双一流”的教育背景,能够更好地叩开“名企”、“大厂”的大门,获取更高的职业机会和报酬。现在大学生考研,基本上是内外动机共存叠加的结果。例如大学生努力复习考研,既为了深入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领域继续学习,又为了提升学历,未来获取更好的发展空间。
如此,大学生投身考研大军也就不难理解。不过并非所有的考生都能够保持持续性的学习状态。据统计,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会半途而废,甚至有学生在第一次备战考研时主动沦为考研“氛围族”,却仍然坚持要考研二战。此外,考研上岸并不等于一马平川,由此产生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均应考虑在内。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考研至关重要。
大学生理性考研应当鼓励,这不仅仅是一种高质量就业途径,更是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方法。当今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更多具备创新精神的高知分子,为国家进步和民族复兴奉献青春力量。正确的学习动机推动学习效率的提高。大学生要树立将个人小我融入祖国大我的“考研观”。选择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个人学习理想和祖国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相结合,才能经得起时间考验,保持永恒的动力,在面对困难、挫折、焦虑、压力时增强自我定力,保持自觉学习,实现从低级需要到成长需要的发展目标。
开展个性化引导,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赋能学生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学生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拥有高成就动机的学生会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成功。社会、高校、家庭应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考研形势分析和就业指导,做好生涯规划和能力提升,帮助学生分析就业环境、考研形势,科学分析评估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兴趣特长、优势劣势,在此基础上理性确定学习目标或考研目标。
果断中止非理性考研。如果既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也没有对读研后的学业、职业规划深思熟虑,只是盲目从众或受迫于家庭催促,通常考不上,白白浪费时间,不如积极投身招聘会,及早开启职业生涯,可能更加适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