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金课”用“含金量”说话
一堂好的思政“金课”,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课程的含“金”量中有答案。
十一月的最后一天,《生命长江》第八季圆满收官。作为一堂已开办了8个学期的大型思政公选课,如何做到有中国站位、时代表达、荆楚色彩、学校特点,同时还能让师生不会产生审美疲劳的情绪,这一季的课程可谓下足了功夫。从小切口展示大成就,“非遗长江”“荆江大堤的历史社会变迁与地方风物”“荆楚美食”“长江战略和长大使命”……创新了教学形式和手段,依托案例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推动课堂探究,促进学生道德自主建构,做到知信行合一。
如何提高思政“金课”的含“金”量,让其闪闪发光,有滋有味。笔者认为,能讲出“时代味”的,“接地气”的,善用新媒体手段的思政“金课”,会更受学生欢迎。
所谓“时代味”,就是要把对时代的理解和诠释体现在时空坐标上,将红色历史、传统文化、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融入课程中,并与生活紧密结合,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接地气”,就是要了解不同年龄层次、成长环境的学生认知差异和心理,不断升级教学设计和资源,注重把理论知识和身边事例相结合,聚焦新时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让课程“活”起来,这样会更接地气也更有感染力。
善用新媒体手段,是与时俱进的要求。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邀请校外名师大家参与课程中的部分线上教学,提高同学们的线上参与度,同时也能增强课程的“粉丝粘度”,保证思政课的吸引力。
还记得《生命长江》开设之初,课程组负责人姜学勤教授对这门课程的阐释与期待——课程聚焦于新时代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理论与实践中的时事热点问题,通过专题、对谈、实地参观、音乐会等多种教学形式,为同学们带来对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大河文明、长江大保护等热点问题的多层次、多视角的全方位透视,培养学生的山水情怀、家国情怀,使学生亲近长江、了解长江、研究长江、热爱长江、保护长江,进而理解中国、热爱祖国、振兴中国,拓展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空间与舞台,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实现“弘扬长江精神,建设美丽家园”的目标。
我们期待,《生命长江》不断提高课程“含金量”,在接下来的每一季都能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