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紧盯粮食能源『做文章』

——国家战略需求就是攻关指向


2月23日,农学院李志新教授正在陕西铜川考察水稻秸秆利用技术。“秸秆为田增肥,变废为宝,对培育口感更好的水稻品种大有裨益。”他高兴地说。

当天,石油工程学院的许明标教授同样扎在实验室忙碌着。他的“一种用于页岩气开发钻井的油基钻井液”曾获湖北省高价值专利大赛金奖,并在油气田广泛运用。

像李志新、许明标一样,长江大学一大批教授活跃在田间地头、油田企业,深耕农业新品种选育,攻克油气开采“卡脖子”难题。

“聚焦‘两个安全’,端牢‘两个饭碗’。”长江大学校长冯征说:“国家的战略需求,企业的迫切需要,就是我们的攻关指向。”

聚焦粮食安全 在品种选育上实现新突破

谷为民命。“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期待。

作为一所建在江汉平原、农科是优势突出学科的高校,学校党委认为,要聚焦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重大和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应有贡献。

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应运而生,该中心“依托“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作物新品种选育”和“作物高产高效安全生产”3个平台,组建了由104人组成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建成35个高水平研究平台,围绕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并取得产业所需的关键技术突破。

去年9月,由李志新教授领衔的水稻遗传育种团队大获成功,历经十年攻关,选育的两系杂交稻新品种“春两优长70”成功面世。

站在稻田里,轻轻抚摸着沉甸甸的稻穗,李志新心里充满喜悦。“这是长江大学首个自主选育并拥有知识产权的国审中稻品种。”

“这个新品种的选育,既是长江大学的骄傲,也是湖北省的骄傲。”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处长杨朝新说。安徽荃银高科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韩修明与学校签订品种转让合同,打算将其作为该公司重点推广的水稻品种之一,未来 2 到 3 年预计推广种子100万公斤以上。

时间回溯一年,2020 年,杨隆维教授的水稻育种团队连获突破,育成优质抗稻瘟病迟熟中籼新组合荃 9 优 117,比对照增产 5%左右,抗稻瘟病早熟中籼新组合长农优 1531,比对照增产 4%左右,并相继育成抗稻瘟病不育系长农1A和长农2A。

“这些新品种,具有品质优、高产稳产和抗稻瘟病等优点,推广前景十分广阔。”杨隆维说。

据学校科技处统计,该中心选育出强竞争力的优质、高产、多抗和特用粮食作物新品种 50 个;筛选、创制和引进一批优异育种新材料;选育的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累计7800 余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70.3亿元。

聚焦能源安全 在科技创新上实现新跨越

在把 14 亿中国人饭碗端牢的同时,工业的粮食——能源的安全保障也至关重要。习总书记指示,“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要提高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效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需要奋力攻克“卡脖子”的技术瓶颈。针对“卡脖子”技术,学校能源学部主动走出去,联合石油企业,开出问题清单,以创新突破技术壁垒。

2011年,中石化在钻探第一口页岩气水平井时,引进了国外知名油田服务公司的油基泥浆技术体系。但由于地层差异,国外技术很快出现“水土不服”,通井困难,下套管困难,钻探费用高昂。

学校组建团队攻关,“一定要让页岩气开发油基钻井液国产化!”团队负责人许明标立下誓言,开始挑战。

为攻克技术难题,许明标带领团队每天驻守在钻井现场,不断调配油基钻井液性能,历经多次失败后终获突破。“钻井深度不仅比第一口井深1111 米,钻井液费用仅为国外钻井液体系的一半。”许明标介绍。

此技术实现了页岩气开发油基钻井液国产化。目前,许明标团队的油基钻井液技术逐步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五代,已成功应用于国内1000余口油气井的钻井施工。

“产业需求在哪儿,科研方向就在哪!”根据产业需求,学校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学校的很多科研成果,就是在解决一个个油气田开采的具体难题中产生。研发的数字岩心扫描仪器系列产品在与德国同类产品的竞争中胜出,常年占有国内该领域90%以上的市场;研发的油田化学系列产品10多年来一直应用于海上石油钻探;研发的石油仪表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油田生产现场……

致力攻克“卡脖子”技术,让学校迈上了发展快车道。学校连续三年3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非常规油气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入选首批部省共建名单,“工程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

2021 年学校到账科研经费逾 3 亿,能源学部到账经费总量突破 2 亿元,石油工程学院超过9000万元。

“这些经费不仅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对学校科技创新潜能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充分肯定。”冯征说。

聚焦地方发展 在主动融入中做出新贡献

去年岁末,学校与松滋市签署多个合作协议,双方将以项目化的形式加强合作。松滋市委书记沈先武说,与长江大学的合作,为松滋建设全国“百强县”装上了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

虎年伊始,学校又与江陵县达成战略协议,将在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双方形成共识,在“常态、精准”上下功夫,在“平台、项目”上做文章,在“标准、多元”上见实效。

2月,学校与石首市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更是紧锣密鼓地加速推进。石首市副市长徐青松介绍,目前,学校已在该市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0个,示范优质新品种10个,优质水稻减肥、减药增效绿色生产新技术示范8项。

数据显示,学校已与湖北省内的13个地方政府和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获批省教育厅“百校联百县——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计划”60多项,在18个县、市建设示范基地。

面对湖北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战略布局,学校已制定方案,决定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对接战略需求,抢抓鄂西页岩气勘探开发的良好机遇;搭乘智慧农业与绿色发展的和顺东风,精准定位、深化调整,整合培育各类科研平台,筹划、推进申请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作为能源和农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我们将坚决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把特色发展作为立校强校的基石,坚持聚焦‘两个安全’,继续在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和农业安全战略中做好文章、做大文章。”学校党委书记王建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