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为青年计,激发青年力

入团 8 年,我院 2019 级音乐表演专业的范一凡深深感到,“共青团员”的称号已经渐渐内化为一种向上的青年力量。

这个热爱在舞台上发光发亮的 00 后小伙子,曾在疫情防控严峻时期站岗值守校门,作为学院防疫工作志愿者学生总负责人,他来回奔走于各志愿场地,随时待命。去年 11 月,他参加了山东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在悟真理中汲取养分,获取力量。

在学习的过程中,青年人应该拿出什么样的姿态,在范一凡的认识中逐渐清晰起来。

在他看来,所谓“青年力”,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新时代青年人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的价值实践。“共青团员”意味着一种责任、一种追求,在自己发光的同时,“把正能量辐射给身边的每一个人,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在这美好时代中锤炼志气、锻造骨气、厚植底气,就是青年人应当展现的姿态。

不断成长的范一凡,是新时代广大青年的一个缩影。新时代的广大青年,是共青团全部生命力的源泉。

为广泛深入青年学生的社会生活,激发青春新动能,我院团委以团学工作为抓手,与青年同向而行,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中提升育人实效,在构筑校园红色文化新场景的过程中激活青年“向上”的奋进力量,在教育实践中引领青年以“下沉”的姿态丈量广袤的基层大地。

深入“青年心”,做好青年思想领航员。拥有 10 年团学工作经验的周希芹老师注意到,00 后出生、成长的时代背景孕育了他们爱党爱国情怀的同时,也加强了他们对个性化的追求与对体现自身价值的渴望。

如何在开放、自由、多元的时代环境中全力护航青年的稳健成长,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摆在院团委面前的首要问题。

以思想政治引领为主线,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我院启动实施“青马工程”,以学践结合的方式引导青年学生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信息洪流”的年代,树立青年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

推动思政课与共青团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激发学生主体性。思政课是高校以文化人的重要窗口,而共青团正是扎根青年、贴近青年的群团组织,实现思政课第一课堂与共青团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是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灵活性及延展性、激发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渠道。今年以来,党委书记王强等院领导通过与思政课教师一对一“结对子”的形式深入思政课堂讲授思政课,并与青年学生深入交流。王强在《与党同心 跟党奋斗 牢记嘱托 续写华章》主题思政课上指出,广大共青团员要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苦练本领,攻坚克难,求真务实,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切实发挥好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院团委举行了“五四”青年节升旗仪式,在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引导青年学子赓续五四精神,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把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与增强第二课堂情感认同互为补充,才能切实将“启智润心,培根铸魂”贯彻到教育的全过程。

凝聚“青年力”,构筑红色文化新场景。为促进青年学子将红色精神入耳入脑入心,院团委创新教育形式,着力构建校园红色文化新场景。组织开展红色主题论坛为青年学子解疑释惑;开展“百年奋斗路 启航新征程”等红色主题征文,动员学生从红色革命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探索“红色+体育”新模式,健体魄,聚人心;录制“强国一代有我”快闪视频,用镜头记录青春力量。

一系列红色文化新场景,不仅让红色主题教育鲜活而生动,更是拓宽了时空维度,建立了新时代青年与革命先辈的情感连接,凝聚磅礴的青春力量,吸引着青年朋友们践行爱国主义精神。

引领“青年行”,提升青年力量转化力。从“青年力”转化为自觉行动,范一凡并不是个例。

6 月 10 日凌晨,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市突发 5.8 级地震,我院西部计划志愿者华玥第一时间加入青年志愿应急突击队,在辖区内和 7 个安置点开展人员疏散、物资搬运、心理安抚、帐篷搭建等志愿服务。

2019 届毕业生王文宇,现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四十九团党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在西方抵制新疆棉花事件曝光后,他制作《新疆棉花白又白》系列短视频,播放量近 100 万。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他到小区门口执勤、入户走访、为隔离人员送菜,时刻坚守疫情防控第一线,也与当地的群众成为了“一家人”。

“将学生的爱党情、爱国情、爱校情融入到平时的教育实践工作中去,内化成每一位学生的精神信仰,外化成每一位学生的实际行动,”辅导员陈飞认为,这是做好青年学生引路人角色的生动实践。

只有用心用情用力浇灌青年成长之花,鼓励广大青年把“青年力”转化为自觉行动,以“实干”的姿态奋战在一线,以“下沉”的姿态真正地融入到群众当中,在实际工作中找到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主题的结合点,才能助力青年人走好新时代“赶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