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的初心从未改变
——访“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全国就业创业先进个人”邓丽
(通讯员 蓝静) “有了爱心水窖,我们再也不用去校外打水了。老师教我们吃水不忘挖井人,要怀着感恩的心,好好读书。”2021年4月15日,鹤峰县中营乡高原小学四年级学生夏雨婷得知学校要修建爱心水窖的消息后高兴地说道。
这一天,我校杰出校友邓丽和她在湖北民族大学的同事、学生们一起来到了她曾经支教了5年多的高原小学,参加“爱心水窖”捐建仪式。
邓丽2008年毕业于我校电子商务学院,2009年主动申请到鹤峰县条件最艰苦的高原小学支教,5年来,用她的爱心和实际行动,全力帮扶贫苦山区的孩子们。曾荣获“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就业创业先进个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2013年度《中国妇女》时代人物”等荣誉称号,还曾是湖北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中国妇女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多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虽然离开了高原小学 却始终牵挂、帮助学校发展
虽然与高原小学一别已经7年,但是邓丽心里始终牵挂着学校的发展,牵挂着这所地处海拔1800多米高山的“屋脊学校”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她那颗心怀教育、关爱山区贫困孩子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过。
高原小学因为地势高,每年有近6个月时间处于寒冷期,冬季大部分时间气温在零下十几度。高原小学的水井被冻住后师生只能到校外去打水,天冷湿滑极不方便又危险。2020年,邓丽在了解到高原小学师生冬天的饮水困难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后,主动提出与自己所在的湖北民族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党支部一起帮忙解决,为高原小学师生“办实事”。经过多方努力,联系到一家企业捐资建立爱心水窖。2021年下半年,爱心水窖建设完成,高原小学的师生们终于不用在冬天去校外打水了。
除了为高原小学筹建爱心水窖外,湖北民大还成立了“高原小花”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队将与高原小学的33个孩子们一对一结对,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为孩子们服务。
“离开学校这些年回去过几次,每次回去都感觉到很亲切,也很高兴,因为看到学校的办学条件越来越好了,有很多年轻的老师,孩子们也很自信很活泼!”回到曾经支教的地方,邓丽不由得感叹,这个曾经条件那么艰苦的学校,而今越来越好了,她感到欣慰,也充满了感动。
邓丽说,在她支教的5年里,她得到了政府部门、社会爱心人士以及母校的各种帮助,才使得学校的办学条件越来越好,老师越来越多。5年时间里,山区的孩子从自卑胆小到阳光自信,学校从贫瘠落后的“屋脊小学”变成综合条件优越的全县村级示范学校。即使后来她离开学校,高原小学也一直备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扶。
高原小学的孩子们不会忘记 邓丽老师带来的改变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曾讲述过邓丽的支教故事,很多观众被她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山区孩子们的大爱感动得潸然泪下。
习近平总书记还曾亲手给邓丽颁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证书,并亲切地询问了她的情况。
有人说,邓丽是一个人改变了一所学校,而对高原小学的孩子们来说,邓丽老师到来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至今,那些高原小学的孩子们都不会忘记邓丽老师:因为她,学校有了英语课,聋哑兄弟的英语成绩有了飞速提高;因为她,学校的老教师和山区的孩子们开口说起了普通话;因为她,山里的娃娃们不再羞涩,敢在陌生人面前大方的表演;因为她,这所学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目光……
2009年,邓丽辞去武汉月薪4000多元的工作回乡支教,并主动申请从条件优越的八峰学校调到全县条件最艰苦的高原小学。
高原小学地处海拔1800多米的山区,条件极为艰苦。邓丽到来前,全校全部7名教师的平均年龄超过53岁,并且都是男老师。全校也只有73名学生。
邓丽的到来,为这所小学带来一抹鲜艳的色彩。在孩子眼中,喜欢穿红色衣服的邓丽老师更是一位漂亮、亲切、多才多艺、快乐的“大姐姐”。
她教孩子唱歌跳舞,说标准的普通话,学习英语;她鼓励胆小羞涩的孩子走上讲台快乐地“唱出来”、“跳起来”;2010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她和同事们用破旧的课桌搭建舞台,用床单当幕布,用扫帚、脸盆、饭盒做道具……孩子们尽情地唱啊、跳啊,快乐得像一群小天使。
她想尽办法向社会公益组织、爱心人士争取各项援助,很快,孩子们的羽绒服有了,篮球架有了,图书室有了,电脑有了,母校武汉工商学院还捐建了现代信息技术室……2011年10月,经过邓丽的积极争取,高原小学成了全省第一所实施“免费午餐”计划的学校。
她对孩子的关怀和呵护更是无微不至。为了让孩子们在冬天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温暖,每天早上6点半,孩子们还没起床,她就早早地到教室开始生火;学校没有澡堂,她从县城买来一台热水器,让孩子们在学校洗上了热水澡;为了帮助学校一对聋哑兄弟学习英语,她让学生用手按着自己的脖子感受振动来学习。
除了高原小学的孩子们,邓丽希望帮助更多的山区孩子。2012年9月,邓丽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教师,获得了10万元奖金。2013年1月,她用这笔奖金成立了鹤峰县阳光助学协会,想以此感召更多爱心人士,帮助和关爱山区困难学生。
谈及为何要坚持开展公益助学活动,邓丽感慨地说:“我出生于山区,更懂得农村家庭的艰辛、困难和农村孩子的无奈、心酸。我希望通过自己和协会的力量,让这些孩子找到幸福感。”
无论在哪个岗位 都要坚持最初的梦想
从高原小学离开后,邓丽先后在共青团恩施州委和湖北民族大学工作,但是无论在哪个岗位,她都始终坚持一颗公益、志愿服务的初心,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以内的公益活动外,她还积极联络社会公益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每周五下午放学后,我都会到‘四点半快乐课堂’来,这里有哥哥姐姐给我们辅导作业,教我们唱歌、跳舞、下象棋。”恩施市官坡社区的杨浩宇小朋友是“四点半快乐课堂”的“常客”,谈起自己参与该课堂学习的经历,他开心地说。
“四点半快乐课堂”是2020年秋季,湖北民族大学启动的“社区计划”志愿服务活动之一。这也是邓丽2019年11月从共青团恩施州委调到湖北民族大学团委工作后,重点参与的一项工作。
由于是第一次到高校开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为了让自己能够尽快熟悉高校的志愿服务工作情况,到岗不久,她就深入到各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调研,了解协会开展活动的情况、遇到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计划,并与学生志愿者们共同探讨如何将学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做出特色,打造品牌,更好地服务学校师生和社会。
在调研中,她了解到,很多社区对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有迫切需求,比如医学部的学生志愿者到社区开展医疗健康知识的宣讲普及、健康义诊等,深受社区居民欢迎。于是,她积极组织学校17个学院(部)的学生志愿者成立12支“社区计划”青年志愿服务队,在各学院(部)团总支的指导和社区“尖刀班”的统筹下,大学生志愿者陆续参与恩施市12个社区(村)的基层治理工作,助力打造社区治理新格局。“社区计划”的工作内容主要是为社区开展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医疗卫生、法律咨询、助老助残、关爱少年儿童等志愿服务,为社区治理贡献青春力量。
2021年11月她转岗到湖北民族大学组织部工作后,学校的学生志愿者们仍然在继续深入推进“社区计划”,并且将这项计划作为学校志愿服务品牌辐射、影响着更多的人。
而在共青团恩施州委工作期间,邓丽还兼任了恩施州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负责人。她的职责是为更多的青少年服务。
在此期间,她参与了免费午餐、希望小学、希望书屋、希望助学及其他公益项目的策划、组织。作为“免费午餐”项目的倡议者和参与者,她一直参与并见证该项目在鹤峰县委县政府和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等社会爱心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的共同推动下,由1所学校扩大鹤峰县所有中小学,累计受益人数超过11万人次。
她积极参与湖北省共青团系统“关爱留守儿童,助力精准扶贫”行动“双结双促”工作,该行动聚合了恩施州各级团组织、青联、学联、志愿者协会等多方力量,聚焦建档立卡的贫困留守儿童,为恩施州数千名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
除了上级团组织直接支持的志愿服务项目外,她还利用身边的人脉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动员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加入到公益行动中。为了帮助恩施州多个县市的困境青少年,她东奔西跑、四处筹措,向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筹集爱心资金。
感恩母校 大学阶段的学习让她受益终生
“母校20载风雨兼程造就精英无数,20载辛勤耕耘培育桃李满园,感恩母校对我的培育,大学阶段的学习让我受益终生”,在学校20周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邓丽感恩母校的培育,心里充满了对大学阶段的美好回忆。
上大学时,邓丽是一位学习非常勤奋努力的学生,每年都能拿到奖学金,除此之外,她还担任电子商务学院学生会秘书长一职,负责学生会日常的活动策划、组织联络等。
谈起大学经历,她感触最深的是,虽然那时候学校创办不久,办学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抓得非常严,对学生提出了“五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专业、学会英语、学会计算机)要求,帮助她明确了学习和成长的方向,掌握独立思考的方法。那时候,学校还对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开展课后补习,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开展分类教学,因材施教,对学生们提升学习成绩很有帮助。
除了抓好学习外,学校还积极引导学生全方面发展,推行“学生行为量化积分管理体制”,对学生们学习、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竞赛、参加文艺活动等的情况进行量化积分。就是在这样的管理体制引导下,她进校后就积极竞选学生会干部,并且一干就是四年。四年的锻炼,让她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大大提升,这也为她今后支教、从事各项工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母校在我支教后也给了我很多支持和帮助,不仅为高原小学捐赠了计算机,使孩子们拥有了现代信息技术室,改善了孩子们的学习条件,而且‘邓丽班’的志愿者们多次到高原小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孩子们带去更多的关爱和物质上的支持,无论何时,母校都是我最坚强的后盾”,对于母校,邓丽满怀深情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