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分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我们勾勒了“有质量”的教育发展蓝图,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发展“有质量的教育”的相关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这一论述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大数据时代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高度融合,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与此同时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迅速接受新思维新事物的阶段,各类新兴技术和新媒体的出现,都对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价值判断、行为方式产生着重大影响。

新形势下,如何创新思维,创新方式方法,推动思政课改革,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双主体型互动教学模式,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造学生喜爱、获益终生的思政课程,要求每一位思政教师清晰认识现有教学困境并及时反思。

大数据时代对教师主导性提出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公共必修课,在传统的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基本以教师主导为主要教学模式。然而,在大数据时代,各类新媒体,慕课等移动学习平台的上线,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局限于课堂之内,学生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媒介比教师更早地获取新信息、新知识,这无疑对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权威性、主导性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正确引导学生辩是非、辨真伪,也是大数据时代思政课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

大数据时代对体现民办高校学生学习主体性提出新要求。大数据时代打破了传统的课堂师生互动模式,为学生和教师的课堂互动提供了更开放、多元的选择。在此背景下,双主体教学模式中的师生双方可以不一定同处于同一个真实的空间,在虚拟空间也可以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提高在互联网时代的在线学习能力和在线研究能力。这也对思政课教师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在线教学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大数据时代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构建双主体教学模式是深入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诉求。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对大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主体性地位重视不足,整体看来,课程缺乏吸引力、感染力,课堂氛围相对乏味枯燥,教学方法单一。新形势下,为了彻底落实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核心要求,我们应当以学生为本,构建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模式,运用先进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构建双主体教学模式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政课学习需求。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模式更加注重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强调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课程学习,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研究兴趣和个人观点,满足学生自我成长的需求。同时在教学互动中,教师可以合理引导学生思考、反思,有利于快速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式更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需求。

构建双主体教学模式有利于塑造新型师生关系,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双主体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状况,师生不再是“上下级”关系。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大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教学活动的协作者、分享者。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教学过程更能够激发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大数据时代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原则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面临前所未有地挑战,在教学改革中,需要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教师主导性原则。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原则,是构建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面对大数据时代多元思想的冲击,思政课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正确政治导向,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不仅要全面掌握完整的思政课理论体系,还要掌握新的信息技术,新媒体的运用手段,及时关注网络最新信息,做大数据信息的“过滤者”和“筛选者”,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

突出学生主体性原则。思政课教学应当做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需要顺应时代要求,将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利用大数据时代提供的新鲜、便捷、丰富的资源辅助教学,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多种交流和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厘清概念,辨明是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政治素养,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