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 从1到N

广东工研院打造科技创新的“苹果园”


 荣获第25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发明创业项目奖金奖、松山湖先进科研机构、松山湖20 年突出贡献奖……2022 年初,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广东工研院)捷报频传,见证着广东工研院发展的高光时刻。这些荣誉背后的“通关密码”是什么?就要从“苹果论”说起。


让科研成果长出更多“红苹果”


2007 年,本着“把学问做在车间里,把文章写在大地上”的信念,华中科技大学与东莞市政府、广东省科技厅签约共建广东工研院。2012 年,央视《焦点访谈》专题报道广东工研院发展成效,时任我校副校长、广东工研院院长邵新宇形象地提出了“青红苹果”理论。“‘青苹果’好看不好吃,‘红苹果’好看又好吃。”他介绍,学术研究往往像“青苹果”,而研究成果转化的过程,就是把“青苹果”变成“红苹果”。

通过工程技术开发,广东工研院先后转化了 RFID 传感器、大功率激光器、全自主无人艇等技术成果。广东工研院和学校共同完成的“高性能无线射频识别(RFID)标签制造核心装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研发的工业级RFID设备,其高频、抗干扰技术全球领先;孵化的广东思谷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可替代国外品牌的智能感知产品供应商,成为传感器这一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经过发展,“苹果论”也有了新的内涵。广东工研院不仅要把学校的成果催熟、变红,还要扎根南粤大地,培育自己的成果。近年,广东工研院深耕智能制造领域,在核心功能部件、无人自主技术与产品、大功率激光器与激光装备、高端智能装备等方向,攻关“卡脖子”技术难题,累计申请各类知识产权900余项,参与起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42项。


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创新引领发展,始终是广东工研院发展的定位。

创立之初,广东工研院便通过革新技术手段,支撑东莞乃至广东部分支柱产业创新发展。广东工研院先后牵头组建国家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全国电机能效提升示范点、国家首批智能制造示范点等。其中,2021年,广东工研院作为促进机构的东莞市智能移动终端集群入选第一批国家先进产业集群。目前,广东工研院已成为地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广东工研院不仅服务地方企业,还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了更大的蓝图。其在东莞、韶关、佛山自主打造了10个“华科城”科技企业孵化园区。52万平方米的科技孵化载体里,坐落着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 4 家,累计孵化科技企业800多家。


从“背靠学校”到“面向学校”


出色成绩背后,还有学校的大力支持。原校长李培根院士主动谋划建设,指明发展方向;原校党委书记邵新宇院士牵头建设多个国家级项目工程,推动高质发展;原校长李元元院士带队调研,规划发展蓝图。

越来越多的“苹果树”结出“红苹果”后,广东工研院逐步从“背靠学校”转换为“面向学校”,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发挥服务反哺功能。

广东工研院与学校紧密合作,联合承担了“863”“973”等国家、省市各类科技项目40余项。双方还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招收暑期实习生、赞助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截至目前,双方已联合举办多项大赛,资助近百个创赛项目。

同时,广东工研院与学校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材料学院、机械学院、光电信息学院等展开合作,开辟新的研究方向。例如,引进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部分研究团队开展全自主无人艇研究。通过 5 年实践,团队开发出可实现无人自主规划、自主控制等功能的全自主无人艇,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不忘来时路,整装再出发。未来,广东工研院将继续瞄准国际科技前沿,进一步结合学校的要求与期盼,推动研发方向往高处走、产业发展往实处走、空间拓展往远处走、机制改革向深处走,立足珠三角、辐射粤港澳,争取在更高层次上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反哺支持学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