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尽头一定是冠军吗?
10月1日,中国女篮在2022年女篮世界杯上勇夺亚军,追平了队史最好成绩。随着场上的欢呼声响起,本应迎来更多鼓励与赞美的网络上,却遭遇了纷沓而至的质疑声。
女篮主力李梦缺席世界杯半决赛和决赛,并发文解释自己是因为高烧而无法上场,本是合情合理的缺席原因,但依旧被一部分“国家利益至上者”认为李梦是为在强敌面前临阵脱逃找借口,如果她能上场,说不定就能带领中国队拿下冠军。自相矛盾的批判,却引发了网络上一部分人的“共鸣”。在体育竞技愈加在国际舞台上发光的今天,我们对运动的初心是否发生了改变?
不知何时起,冠军成为了许多人心中衡量运动员是否合格的标准。忆往昔,刘翔带伤上场,跟腱断裂遗憾退赛仍单脚跳至终点亲吻跑道,对赛场的敬畏和热爱却被网嘲“毫无大局观,既然受伤就应让出名额让其他人为国争光”。看今朝,苏炳添在世锦赛半决赛中遗憾落败,引来了一些网友的恶评与取关,“9秒83无人问,10秒30天下喷”。可何为运动员呢?运动员就一定要冠有冠军的头衔吗?不然。竞技类体育的诞生,本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运动员应具备“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体育精神,运动员应保持对运动永远炽热的热爱,运动员应心怀对比赛的绝对敬畏……这些才是衡量一个运动员是否合格的标准,而远不是局限在他是否取得了成绩。鲜花与掌声不是冠军的专属,它可以属于每一位为国出战的运动健儿,也可以属于在操场上奔跑的阳光少年,既可以属于在灯光下夜跑的自律青年,还可以属于在公园健身的大爷大妈。令人着迷的不仅是成绩,更是运动本身带给我们的收获。
那么运动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如何散发魅力?运动是生命的顽强不息,“无腿勇士”夏伯渝攀登珠峰,不为荣光只为挑战极限,生命不息,运动不止。运动是跨过山海热爱,残奥会上,高山滑雪的独腿女孩刘思彤,从山顶俯冲下来的那一刻,无畏风雨,奔赴热爱。运动是心理幸福的源泉,研究表明,跑步所产生的多巴胺仅次于恋爱所产生的多巴胺。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运动的真正意义早已超越运动二字本身,它是抽象的,是我们奔赴远方的理想化佐助,在抵达终点之前,路上的每一处风景都是我们仅此一份的收获。
当我们将竞技类运动搬上赛场那一刻,运动被赋予了“强身健体”之外的内涵,但如今我们对运动的初心是否也应随之改变?央视著名主持人曾说:“中国已经过了那个需要用金牌来获得自信心的年代了”。中国实力不断增强,国民素质也应有所提升,所以部分网友大可不必因为几次失金而在虚拟世界口不择言。有得有失,失去的是名次,但获得了经验,赛事不可能只举办一场,这次的荣誉仅仅代表今年的成果,一次的经验教训却可以影响后面的每一场比赛。作为比赛的观看者,我们既要看到领奖台上的荣光,还要看见运动员背后的艰辛。正如女排五连冠时,全国报道,争相喝彩。但在东京奥运会赛场上中国女排遗憾落败,观众席上的中国球迷全无责备,一同呐喊“赢了一起狂,输了一起扛”。这才是“中国精神”,这才是“大国风度”!
喜欢冠军还是喜欢运动,从来不应是单选题,先有运动,才会有竞技,有了竞技,才会有高下之分,最后才有了“冠军”一词,这二者本就是不可分割而看的。我们崇拜冠军,但不能“唯冠军主义”。若是只爱冠军不爱运动,那么冠军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空洞名词。我们热爱运动,但也应追求卓越,若是只运动不奋起直追,那运动就缺少了力争上游的魅力。冠军永远都建立在热爱运动的基础上,所以,摆正心态,少一点对冠军的追捧炒作,多一点多运动本身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