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难逾越 良机不可失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网络愈加发达,人手一部手机已经成为常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由面对面演化成了现如今群聊里刷不完的“收到”。隔着屏幕的对话使得越来越多人顶起了“社恐”的标签,情绪的表达变成了多层含义的表情包,现实中却巴不得像只蜗牛一样,时刻背上伪装的堡垒,畏缩不前。因为“社恐”,太多人失去了难得的机会;因为“社恐”,内心的恐惧被无限放大;因为“社恐”,我们在一次次无意识间成为了怯懦的牺牲品。“社恐”怕的从不是面前的陌生,而是自己内心深处不愿突破的壁垒。

我们从来都是天生勇敢,却总在对世界越发清晰的认知中不断被打磨。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每个新生的生命对世界都是充满好奇的,春秋冬夏的季节更迭,成群结队的大雁南飞,我们永远执着于对未知的探索。但也正是年纪的增长,使我们拥有了更广阔的眼界、更独立的思考方式,逐渐学会了人情世故,逐渐深谙了人心可畏,“社恐”便应运而生。世界之大,有阳光就无法避免有阳光照射不到的“阴暗面”,而我们对世界的恐惧,大多便是来自于这些阳光无法照射到的地方。而“社恐人士”往往就是将目光太多聚集到了这些黑暗面,却忽视了另一面朝他照来的明媚春光。社会恶性交通事件固然可怕,但我们更应关注到与黑暗势力殊死搏斗的“正义之光”;遭遇他人冷嘲热讽使之颜面尽失,但我们更应注意到来自他人的嘘寒问暖。太过偏颇的关注点使得外界带来的恐惧愈演愈烈,一味的封闭自己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加难以挣脱的牢笼。“社恐”让我们失去太多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而这些恐惧的原因本是可以避免的,但恐惧已经产生,目前所能做的,就是直面恐惧,战胜它,克服它,打败它。

因为恐惧、退缩、逃避,我们失去了太多本应牢牢抓在手里的机会。每个人生而不同,我们尊重并且支持大家有不同的个性。外向开朗亦或是内敛羞涩,都是独特的个体,我们有权在选择来临时保持谨慎,但社恐人往往过度谨慎,导致在人生的分岔路口徘徊不前最终错过通往终点的大巴。我们可以说社恐人往往是心思细腻的,他们总会想到事情的很多面,与他人相处时担心被忽视,合理请求时担心被拒绝,畏手畏脚只活在自己的舒适圈里,从不敢大胆向前,果断出手。正因如此,社恐的标签的确将舒适圈里的人保护得很好,但也禁锢住了他们,阻断了机会来临时想要抓住机会的双手。每当新的选择来临时,他们想到的不是果断抉择坚持向前,而是左右为难,进退维谷,不断放大每一种失败的可能性,从而一直停滞不前。“社恐”已然成为现如今的一个爆红词汇,每当机会来临时,总有人以此为借口,推脱自己害怕社交,害怕接触新鲜事物。又有多少人,因为这层屏障的“庇护”畏缩不前但又心安理得。在这个新名词爆红网络之前,不客气的说,我们将这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称之为懦弱,是每一个追逐梦想的人都应摒弃的陋习。从来没有哪位金融大亨因为社恐而放弃投资,也从来没有哪位科学家因为社恐而放弃科研探讨,这都是需要有面对失败的胆量和重头再来的勇气。

当然,拒绝社恐也不是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社交达人,而是让我们在机会来临时,敢于伸出手抓住他。“一万个人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读一本书尚且如此,就更不要提读书的人了。千人千面,每个人天生相貌不同,个性更是大相径庭,但在愈加模式化的教育下,能够做到坚持自我才是更加难得的。我们当然可以选择在社会中为人处世的方式,或沉稳谨慎,或大胆随性,但这与“社恐”“社牛”无关,我们只是在守护自我的同时,仍然敢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能够为之奋斗,为之坚持。“横眉冷对千夫指”,鲁迅亦能做到忍受敌人的攻击而表达轻蔑,我们又是否能抛弃所谓的“面子”而坚持自己所热爱?又是否能在新事物面前无惧他人眼光大胆尝试?恐惧永远是一切失败的根源,而“社恐”便是失败的挡箭牌,将个人的怯懦归咎于性格胆小羞涩,实在是登不上大雅之堂。我们天生带有羞于颜面的特性,但也天生带有“硬着头皮上”的勇敢,做与不做,全凭内心的选择。

以“社恐”为由,浇灭了太多人逆流而上的激情,也带动了更多人逃避现实,安居在自己的舒适圈内。我们本应朝气蓬勃,带着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莽劲,现在却总是畏手畏脚,固步自封,这不该是年轻人的标签,更不能限制住青年人的步伐。拒绝“社恐”,大胆尝试新鲜事物,我们才能在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中立足,才能在今后的日子中争取到使自己熠熠发光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