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考研值得正向评价
最近,“逆向考研火了,听听上岸的武科大研究生怎么说”一文,被人民网、光明日报等上百家媒体转载或引用。逆向考研,指原985、211高校的本科毕业生报考普通高校的研究生。此现象不符合人们“人往高处走”的期望,因此引起众说纷纭。
“这是不求上进的表现”“说白了就是来混文凭的”……舆论场上出现一些质疑之声。作为深入一线采写这篇稿件的记者,笔者想说:“逆向考研值得正向评价!”
逆向考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逆向考研的学生一部分是“主动选择”,根据自己对未来的规划和综合实力,深思熟虑后从“挑学校”转向“挑学科”,选择报考普通高校的特色学科或优势专业;一部分是“被迫接受”,因为没进入复试或复试被刷或其它原因,不得已进入普通高校能够录取的专业。这两种原因,无论是理性或是妥协,都是务实的选择,考生实现了成功“上岸”。相比那些一味地追求名校,拼命地挤独木桥,最后黯然收场的考生,逆向考研不失为个人做出的优化选择。若逆向考研成为社会和考生认可的常态,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成才。
逆向考研有利于激励高校的特色化发展。逆向考研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育资源并非都向名校聚集。普通高校的特色专业成为考研大军新的“角斗场”,相当一部分考生向普通高校的特色专业集结。这对于正在深入推进的“双一流”建设,是生动回应,是积极成果。名校并非所有学科和专业都是一流,普通高校只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就能收获名校的优质生源,提高生源质量,进一步带动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促进办学质量“水涨船高”。逆向考研增强了高校的办学动力,坚定地走“专而特、专而精、专而优”发展之路,有利于激励中国高校实现国家倡导的错位发展、特色发展,进一步优化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增大中国高等教育的优质体量,给越来越多的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机会。
逆向考研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多元化评价。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必须扭转精英教育时代的“身份教育”和“学历社会”问题,打破将学校“贴标签”地划分为三六九等,改变给普通高校的学生评价戴上“有色眼镜”现象。名校并非所有的学生都是一流。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是人才的成长目标,也应是社会的用人标准,教育观和人才观应向“能力社会”转变。考研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能力,选择合适的院校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让自己真正学有所成。逆向考研是个体实现自我发展的理性选择,有利于破除“唯名校”“唯学历”的导向,推动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评价。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考研是艰难选择、艰辛拼搏的过程。无论是正向冲刺,还是逆向追求,考研都是人生的“进路”。只要在研究生阶段继续拼搏奋斗,都是通向正向的人生。请给逆向考研多一些理解支持,多一些正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