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破冰 思路破题 成效破局——引领湖北科技学院发展突围

        筚路蓝缕、克难奋进。回首85年历程,湖北科技学院扎根鄂南,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代接着一代干,成功实现一次次新突破,赢得一个个新成就。

        这些年,湖北科技学院先后获批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特需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全国百所产教融合示范高校、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高校。

        “聚力内涵式发展,实现高质量提升,开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新征程。”“十四五”开局之年,湖北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闫英姿提出发展新理念,着力构建“思想破冰、思路破题、成效破局引领发展突围”的发展新格局。

        一年艰苦奋斗,结出累累硕果。学校新增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称号.....

        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勾勒出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奋进轨迹,奏响了地方高校改革创新、砥砺前行的最强音。

        始于念——思想破冰,高位布局谋发展

        学校坚持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意图决定蓝图,高端布局、前瞻谋划,不断拓宽办学眼界、调整办学思路,进一步明确了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

        深入实施“六大活动”。学校通过组织“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大统一、大转变、大落实”活动,开展了“‘十四五’规划的编写、学科建设的思考、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科研评价的改革”等方面的专题辅导学习,组建10多个调研团队到兄弟院校和县市区开展调研。其中,调研报告《湖北科技学院“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培养的实践与经验探索》,获得市委孟书记“功莫大焉”的高度评价。学校广大党员干部以“六大”活动为契机,对学校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的认识全面深化,为学校改革发展统一了思想、找准了路径、凝聚了力量、夯实了基础。

        党代会举旗定向。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第二次党代会报告的起草工作,结合“六大活动”,多次召开务虚会、研讨会、专题会、座谈会,多层面全方位听取意见建议,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学校事业发展总体目标,以及实现总体目标的“三步走”战略,凝练了“学生为本、学者为先、人才为要、创新为魂、转型发展、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明确了“振兴医学教育、复兴师范教育、发展工科教育”的办学思路,确立了“医师、教师、工程师”三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科学规划顶层设计。学校坚持党旗领航,按照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制定了《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确定了“115”发展目标,即确保获批硕士授权单位1个战略目标,基本达到大学标准1个核心目标,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再攀新高度、开放办学形成新格局、治理效能取得新成效、“大学”建设活动新提升等5个具体目标,为近阶段(到2025年)学校的发展擘画蓝图锚定航向。

        现于行——思路破题,改革创新再奋进

      学校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改革的思想统揽学校工作全局,以改革的方法破解发展难题,以改革的精神创新工作方式。

        强力推进院部优化重组。聚焦学校特色发展、重点发展不足问题,推进新医科建设,全面振兴医学教育;推进新文科建设,提升规范师范教育;推进新工科建设,积极发展与地方战略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工科专业。制定了《湖北科技学院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湖北科技学院教师教育振兴计划行动实施方案》。大力推动学科专业重组,组建成立医学部,调整成立师范学院,设立大健康产业研究院等,理顺了医学教育、师范教育体制机制。

        持续优化内部治理结构。聚焦机构设置不合理、运行机制不顺畅问题,全面启动财务管理、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审计管理、后勤社会化改革。调整国资处、基建管理处、后勤处相关职能,房产管理归口国资处,维修管理归口基建管理处,教室管理归口后勤处;建立了采购工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标准模板”三级制度体系;成立学校审计委员会,对校医院经营情况、科研专项经费等进行了审计。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不断健全,治理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

       落实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聚焦高层次人才不足和人才积极性创造性不强问题,不断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教育评价改革。实施“百名优秀人才选拔计划”,首批遴选15位“百人计划”人才,在学术科研上起引领作用,在教学教研上起示范作用,在师德师风上起表率作用;制定学校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清单和负面清单,推动人才引进制度、教师职称评聘、岗位聘期考核、科研工作量考核、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成果转化管理、二级单位分类考核评价等方面改革,建立以岗位职责履行、工作业绩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和考核激励机制,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人才动力。

       坚持开放办学开门兴校。聚焦学校医教协同、产教融合深度和广度不足、机制和体制不畅等问题,从宏观设计、模式构建与运行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与咸宁市中心医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重新续写双方协同创新、协同培养、协同教育的华美篇章;与赤壁市人民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同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教育中心,成为了校地合作新标杆;与通山县开展“全域协同合作”,双方开展全方面、多领域、广范围的产学研用无缝对接,共同打造校地合作助力乡村振兴新典范;与咸安区开展基础教育合作,引导教师教育改革、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助推咸宁市教育高质量发展。赤壁市人民医院、麻城市人民医院、麻塘中医医院、泉都学校等成为学校附属医院、附属学校……

        终于果——成效破局,天道酬勤谱华章

       学校坚持以实绩论英雄、以成绩看发展,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狠抓核心竞争力建设,力争“十四五”实现“变轨超车”。

       稳步推进学科建设。学校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搭建学科平台、培养学科队伍、激励学术创新,医学、教育、工学学科特色逐渐彰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基本形成。获批湖北省“十四五”优势特色学科(群)3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7个,新增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4个、企校联合创新中心3个、市级研发平台16个。

        持续优化专业布局。学校开设本科专业67个,现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以上一流专业建设点2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一流课程)46门次;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计划项目8个、“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5个。

        引、培、留、用建好队伍。学校坚持人才兴校的战略,按照“引进大师、培养名师、打造团队、提升水平、服务发展”的思路,大力实施一系列人才引培计划,持续壮大人才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89人,其中正高职称170人、研究生导师120余人、博士310人,有特聘院士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省级特聘教授1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15人、二级教授9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6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

        多措并举加强科研。学校以科技管理改革为动力,高水平科研队伍建设为核心,大项目和大成果培育为抓手,横向科研合作为突破口,产出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近五年,学校教师共承担教研、科研项目近2000项;获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奖励12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10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20余个。陈秀玲博士的论文在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发表,实现了学校首次在Nature子刊的突破。

        对接需求培育人才。学校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参与咸宁市“南鄂英才”计划、“10 万护理专业人才”、“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等人才计划,承担国家“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项目,深入实施“双百”工程,引导大学生到基层一线实习实训、创新创业,为地方输送了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优秀毕业生。据不完全统计,鄂东南地区50%的医疗骨干、鄂南地区50%的中小学校长为我校毕业生。

       服务社会显现担当。学校聚焦咸宁产业布局,重点支撑康养、智能机电、桂花、特色文化等四大产业发展,与咸宁市近500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校地科研平台——湖北省智能机电产业技术研究院获批“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成立大健康产业研究院,获批国家“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项目——“湖北科技学院梓山湖卫生健康创新与教育中心”;省级香花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咸宁市“中国桂花城”建设,完成世界首个高质量秋桂全基因组以及首批120多个品种的基因组重测序。

       党建领航汇聚合力。学校党委始终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全面实施“党建赋能工程”,持续推进“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工作室、样板支部建设,强化党支部堡垒指数、党员先锋指数“双指数”管理,“全国党建工作党支部”“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不断涌现。

        五个思政铸魂育人。学校党委积极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建立了“党委领导、部门协调、学院主抓、全员协同”的责任体系。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了“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导师(研究生导师)-专业教师-管理干部-服务人员”及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构建常态化思政教育体系,协同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创优行动,办好“温情中国”大型思政公开选修课。创新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优秀校友彭银华烈士被追授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抗疫个人,星火之教团队受到团中央表彰……

        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学习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转型发展和“双一流”建设,锐意改革,克难奋进,为服务咸宁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转型发展示范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贡献湖科力量,谱写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新篇章。


        原文链接:https://xww.hbust.edu.cn/info/1002/174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