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继豪:命运以痛吻我,我愿报之以歌
脊柱侧弯35度,但脸上总挂着灿烂的笑容;从小经历15次手术,仍坚持求学热爱生活;双腿长度不一,却总奔走在志愿服务一线……在我校,个头不足1.6米,体重不到90斤的段继豪,却被熟悉的同学称为“钢铁侠”——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身体里铆着22根钢钉,更因为他如钢铁般的坚韧意志、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2021年12月,段继豪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2001年,襁褓中的段继豪被确诊为脊膜膨出引发先天性脊柱侧弯。段继豪的父亲退伍后在鞋店打工,母亲在镇上小学教书,家里人咬着牙,靠着借钱、贷款供段继豪四处治疗。到14岁上初二之前,段继豪接受了15次大型手术。
当地政府部门给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带去很大的帮助。街坊邻居也有情义,无论是小卖部、彩票站、理发店,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会特意给小继豪留一口。“我的脊柱上打了18颗钢钉,右腿骨上有4颗,这辈子都不能取。”说起漫长而又痛苦的矫正治疗过程,段继豪的语气轻松。其实,儿时每一次手术后的疼痛,都是刻在骨子里的。段继豪的父母介绍,他在手术室里最长待过11个小时,术后疼得哭哑了嗓子。那是2003年,段继豪只有1岁8个月。
每次手术之后都要卧床一个月,下地时因腿部肌肉萎缩,段继豪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忍痛重新适应走路。他的双脚因脊柱侧弯引起“尖足”,右脚后跟不能着地,只能踮着脚尖走路。但他从小到大坚持不坐轮椅,甚至连拐杖都不用。
“这是妈妈的建议。因为小时候医生说我可能一辈子都离不开拐杖,妈妈不希望这样,逼着我锻炼。”段继豪感谢妈妈当年的“狠心”,现在,段继豪的左腿也比右腿短七八厘米,走路一颠一颠的。但他说,除了走路慢点,每半年就磨坏一双鞋,不能剧烈运动之外,没有什么不方便的。
治疗耽误了不少功课,他就抓紧一切能用的时间。每日5时许起床,6时准时晨读,这是段继豪一直坚持到现在的作息表。
2020年9月,段继豪考入我校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选择了对身体要求不高的电子商务专业。现在读大二的他,专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一直是班里最勤奋、认真和热心的同学。”专注与自信,是段继豪留给同班同学的印象。室友黄国海说,很多同学“从他身上看到了光”。
段继豪是班里的团支书,课余时间会协助学校团委开展团支部建设。朝夕相处中,同学们看到了段继豪为他人着想的点滴。下课后,他总是主动留下来打扫卫生、关灯关窗,检查一遍后才离开教室。同学问他为什么,他答道:“我走得慢,你们先去忙,这些我来做就好。”
2021年暑假,段继豪加入“一缕阳光爱心接力社”,赴黄冈市蕲春县狮子镇圆襟冲小学开展了为期32天的支教。
在那所鄂东山区最偏远的小学里,段继豪教孩子们读书、唱歌,对当地留守儿童进行安全教育、心理辅导;不顾腿脚不便,深入山沟里的学生家庭家访;在课余给孩子们讲述着自己的故事,真诚地鼓励小朋友们。
支教结束后,段继豪回到老家,恰逢一波疫情反扑。他没有丝毫犹豫,又加入了抗疫志愿服务,卡点执勤、登记测温、防疫宣传……每天8小时风雨无阻,一连20天,直到返校。令人动容的是,直到当地街道办发来荣誉证书,学校师生才知道段继豪这段默默无闻的志愿抗疫事迹。
其实,段继豪从高一起就热衷于参加公益志愿活动。做“文明餐桌”志愿者、筹办学校元旦晚会、组织校外研学旅行、组织同学扫墓祭祀、在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区担任志愿讲解员……他高中期间先后获得“中国环境报社优秀志愿者”“滑县优秀共青团员”、学校“优秀团干”等十多项荣誉。到现在,段继豪已累计参加志愿服务约1900小时。
“我走得比别人慢,就多付出一些努力,同样也能到达目的地。”段继豪说,他现在的小目标是考研,将来回家乡发展,好好照顾为他操劳一生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