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刻在骨子里的传承——蓝染
铭刻在骨子里的传承——蓝染
融媒体见习记者 余芯雨
“学生们染色时要注意,将折起来的布每一层都打湿,颜色染得就会均匀一些。”在《蓝染初体验》课上,艺术学院副教授谢静正和学生们一起制作、观察着各色蓝染半成品。而此时,自然生长的植物染料正在阳光、温度、时间的作用下,在物理浸染和化学氧化等多重因素下,微妙地变化着色彩。
“偶然的接触,被蓝染深深吸引”
和美的相遇,总是缘于偶然。2016年,谢静开设了选修课《创意美衣》,其中一个课题是“面料改造”,“为了成就一门好课,我开始接触蓝染,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谢静说。
谢静被植物蓝染色彩“靛蓝”吸引,“靛蓝”素雅但不寡淡,多重浸染下能呈现出单色多层次的美感,且原材料蓼蓝等植物具有抗菌、防虫、除臭作用,“没想到吧,这些植物染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很常见,对我们的身体有利而无害。”谢静老师介绍说。
为深入研究蓝染,谢静前往武汉纺织大学、武汉商贸学院以及蓝染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坊等地观摩,和相关的前辈老师交流,尝试用蓝染的技艺来创造作品。2018年还远赴四川美术学院上研修班,专门学习蓝染相关课程。“办结课展那段时间熬了好几个夜,仿佛回到了过去大学办毕业展的时光。”
2021年初,《蓝染初体验》课程初建。由于大多数学生几乎从未听闻蓝染这一技艺,为激发学生的课程兴趣,她开始大量收集蓝染作品及相关视频让学生观摩。“我希望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感受到蓝染的魅力,并发自内心地喜爱它。”谢静尝试“先体验后理论”的教学方式,由她先带着学生动手参与到蓝染的制作过程中,再去学习相关专业性更强的理论知识。由于课程难度较大,当天的课堂实践时间及课后的两三个小时对于学生而言还是不够用,谢静便开始摸索并采用“师徒制”教学模式,先教会一两个上手快的学生,再由他们去教另外的学生。这样既能压缩节省出更多实践时间,还能让学生边学边教中提高技艺水平。
“课堂体验中,满满的都是惊喜”
课堂上柔和的灯光下,几张并排摆放的木桌拼凑成工作台,学生或站或立,埋头专注于自己手中的布艺制作;门外的洗手台前,谢静向记者介绍着“建染缸”。由于古法建的染缸很难“养活”,且重复使用的次数难以满足上课需求,每每课前谢静便会早早来到工作室,重新建缸,并布置好学生们下节课要用到的缝纫机、夹板、剪刀等工具。尽管每次都绞尽脑汁,但由于工具实在太多,准备工作时常会遗漏一些东西,且染缸也需要等待二十多分钟才能使用,“等待时间便是我们的兴趣培养时间,比如给学生们发一些手工视频、讲解理论知识并配套相关示范。课前学生们先大概认知并带上疑问了,才能有利于后续学习和钻研。”
“一开始得知课堂用到的染料是纯植物的时候,我特别惊讶。“2020级广告学专业田仁慧说。纯植物的染料不仅仅吸引人,还能吸引小蜜蜂围在染缸旁边,“因为染料是很健康的,而且有淡淡的清香,很招蝴蝶、蜜蜂等昆虫的喜欢。”谢静笑着对学生们解释。画布制作时的神秘与成品布的精彩呈现也是蓝染的魅力所在,“不到最后没人知道会染出怎样的图案,每块布料上出来的花纹,都是独一份的,”2021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李晓钦说,“先想象会染成什么样再去创作,偶尔会翻车,但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融入日常生活,才是它的意义”
因为深深喜爱上了蓝染,谢静老师决心要为蓝染非遗传承作出贡献,“我一直想去云南大理系统地学习蓝染最正宗的技艺,拜师成为蓝染的非遗传承人。可是这两年受疫情影响,计划只能搁置。”
“课程最后,便是教大家把自己染好的布料做成日常生活用品或观赏品。”谢静希望蓝染不仅仅是停留在一块布料上,更要真正融入日常生活中。“只有做成成品,蓝染才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或是实用或是观赏,当它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蓝染的技艺就不会失传!”
展示室内琳琅满目的蓝染作品,常常收到参观者的感叹和赞美,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本身色彩的美丽,更是因为蓝染工艺创作了日常的抱枕、茶垫、花束,亦或是形状各异的扎花、两只相互依偎的大鹅、人偶模特身上的蓝染工艺裙子。“每次制作出来的蓝染布艺手工成品,都会把自己给惊艳到。”学生方睿瑶笑到。
谢静称自己为“校园里的拾荒者”,致力于发现和运用美。在她布置的蓝染艺术品陈列室中,装饰用的每一个莲蓬、每一根树枝都是从校园里的各个角落里搜罗回来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美,亟待我们去发现和运用,蓝染文化也一样,要想传承它,就要做到发现它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谢静说,“只有让蓝染深深融入我们的生活,它才不会被人们遗忘。”